|
【译后记】
我的译作《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出版了。
对中文读者来说,约翰·麦克纳尔蒂(John McNulty,1895—1956)肯定是个陌生的名字,甚至在美国,他也几乎已被遗忘:他在世时出过三本书,1956年去世后,他的文集《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世界》于1957年出版,之后过了四十多年,他的《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才在2001年再版。
那么我是怎样知道这位作家的呢?是偶然邂逅。
我在阅读美国散文家E.B.怀特的书信集时,看到怀特致麦克纳尔蒂妻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约翰的很多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无情考验。他的耳朵比我能想起的任何人的都要好很多,比拉德纳或者任何想跟他一较高下的人都要好。”我知道怀特不会谬夸人,所以从这个线索,我就去了解这位麦克纳尔蒂。
原来他也是《纽约客》黄金时代(上世纪40年代)的明星作家之一,跟奠定《纽约客》风格的两位作家詹姆斯·瑟伯、E.B.怀特都交情不浅。
我去找他的书看,在网上购到了2001年再版的《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和1957年版的《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世界》。读完后,我认为值得译介,就决定选译出一本。
麦克纳尔蒂又是怎样打动了我呢?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他的语言:他是个善于倾听的作家,写下的人物对话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但更重要的,在于他文字中的温暖。
约翰·麦克纳尔蒂来自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年幼丧父,靠亲友接济,他的寡母开了间糖果店,靠开店的微薄收入,拉扯他和他弟弟长大,所以麦克纳尔蒂是在社会下层长大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对社会下层之人充满了同情与理解,为人谦卑,文字中有股草根气息,也能看出他有颗感恩的心。
麦克纳尔蒂交游广泛,既有E.B.怀特这样的文士,又有像《第三大道的这个地方》中写到的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如门房、的士司机等。可以说他时时抱着一颗火热的心,愿意怀着最大的善意和理解去接触所有的人,一点都不势利,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麦克纳尔蒂的文字温暖人心,如收入本书的《约翰其人》(作者为麦克纳尔蒂的妻子费思·麦克纳尔蒂,这一篇堪称怀念亲人的范文)中所写:“约翰的才能,在于能够捕捉一些动人的,经常也是难以捉摸的时刻……‘他写得可以说下笔柔和,不会贬抑他所写的人。’……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
选译出的这组文字,既有麦克纳尔蒂最负盛名的精妙的速写式作品(如描写某间酒馆里的众生相以及街头人物的几篇),又有渗透感情的篇章,在文体上难以分类,但读来如饮佳酿。
最后是几篇写幼子约翰尼的文章,相信每个为人父母者读到时,都会有愉快的同感。总的说来,我译这本书出来,希望读者能在阅读时会心微笑并能因为阅读这些文字,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
□孙仲旭
(作者系《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一书译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