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三里屯,一群有着户外元素的人出没,虽然不至于说全身装备,但是从行头上你就能观察到驴友的标签,一双登山鞋或者一件抓绒衣就会露出端倪,北京驴友们在赶赴一场户外影像聚会。班夫山地电影节第二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之后会到上海、成都和深圳,中国的户外基础发展较好的城市。
今年变成铁杆粉丝
户外山地电影节,在国外也不是大众娱乐的项目,在中国更是小众热捧,但是几百人的放映厅,过道里、台阶上最后都坐满了人,其中也不乏在北京的老外,也许这样的场景,可以释放一些他们的乡愁。
建于1885年的加拿大班夫公园孕育了有35年历史的班夫山地电影节,在很多国家它都是一次户外嘉年华。
第一届班夫山地电影节有很多免费赠票。但看过去年电影的人,今年大多变成了粉丝,都是为自己的热爱买单。主办方称,今年团购网上卖得不错,120元的票,团购价格95元,“如果你真的喜欢,就会觉得很值,因为没有盗版碟买,一年只有一次的等待,全部都是纪录片,绝对胜过所谓的大片,让你久久回味。”户外爱好者小满称。
一路向前讲述驴友梦想
开场影片是和中国人心理距离很近的《最遥远的路》。这是一个叫Christoph Rehage的德国帅哥,徒步穿越中国的影像记录。他从北京出发,一直走到乌鲁木齐,全程4646公里,为时一年。他在徒步的过程中几乎每天就给自己自拍一张照片,然后用停格的方式把照片串联起来,通过他脸上长出又刮掉的胡子和短了又长了的头发,看一路沧桑变化。
另一部电影在《最后的天堂》里,在新西兰的遥远荒野,发明创新其实源于生活所需,或者说一群特立独行的孩子们的梦想,因为喜欢冲浪,之后诞生了高山单板滑雪,并定制了滑板的规格,跨越45年的原始电影胶片素材,从少年到白头,玩心不减。
而《一路向前》中,一群孩子模仿了大人的户外脾气,影院里的中国孩子,忍不住发出羡慕的低语。让中国驴友羡慕的还有,例如《生命升序》中讲到的雪崩故事背景下的一个户外家庭,其中一个细节,当雪崩发生后,直升机救援的到位。
影片还传达了很多世界最新的户外信息,例如攀岩达人Dean Potter把自由式登山和低空顶点两种运动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新玩法极大地推进了攀岩运动和顶点跳伞运动。聪明的Dean为了给登山者减负,还特意将跳伞包进行了改良,极大地为登山者提供轻装的便利性。这样的玩法,对于中国的户外玩家来说,还是崭新的领域。
■ 组织者发言
中国的放映环境最棒
●钱海英,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中国负责人
我去年去班夫选影片的时候,当地队伍排了曲折的长龙,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这样的场景。
就在周日,班夫电影节北京站的最后一场,我看到了类似的场景,大家排着长队等待入场,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影院工作人员说,虽然这里总举办活动,但是人们每看完一个小片,就情不自禁鼓掌的情况很少,班夫是一个。赞助商也变成了班夫的粉丝,其中户外品牌的老板带着孩子,从深圳赶来;加拿大参赞是带着孩子坐在过道上看完的。
还要说,现在班夫电影节在中国的放映环境是最棒的,国外有时候就用dvd放映交流,在中国希望是一年一次的户外聚会。
■ 微博观感
@安安小丸子:很多人都记住了影片《跨越鸿沟》中的一段话:过去,你可能会对自己说,你知道你做不到,你不能这么做,现在你的思维方式已经改变了,冒险并不在于谁第一个横渡了某片海峪,或是第一个登顶了某座山峰,冒险在于内心的成长,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你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奥德啦:班夫山地电影节《瑞士机器》的主人公得知自己的速攀记录被别人打破之后,表示不打算再去挑战新纪录了,而是选择回家跟妻子一同去度假,真是一个职业玩家成熟的表现,越加敬佩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