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8月18日,里夫斯家具店位于伦敦的一栋维多利亚时代老楼已有140年历史,它挺过了德国轰炸机,却在伦敦骚乱中被自家人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
动乱非种族问题
这是伦敦自1981年以来又一场罕见动乱,和二十年前一样,这场骚乱源头也是少数族裔居住区。2011年8月4日晚,黑人青年马克·杜根乘出租车时被警方拦截,随后发生交火,中枪死亡。他的死亡也点燃了一场席卷全英的怒火,整个英格兰仿佛陷入一场战争。据官方统计,骚乱共造成1亿英镑损失,2275人被逮捕。
这场骚乱虽然已经结束,但英国媒体和分析人士对它的反思却从未停止过。分析人士认为这场骚乱绝不仅是种族问题,而是涉及整个英国群体,因为一些极端严重暴力是在白人区发生。正如《卫报》评论员苏马斯·米尔恩指出,“这场动乱折射出当今英国社会被贪婪、掠夺等强盗价值所垄断。”镜头前动乱者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对富人的控诉和对移民抢占工作的咒骂。
经济危机扩大偏见
长久以来,宽容和多元化一直是英国引以为傲的核心社会价值,但如今这种多元价值却逐渐衰亡,并被经济危机无限扩大,造成了这场震荡英国的动乱。
《电讯报》评论员戴敏·汤普森认为,正是由于一些人对偏见和犯罪行为视而不见,而造成了今天这场骚乱。在一些少数族裔区,犯罪文化横行,与自由社会理念格格不入。而这些社区的居民却选择容忍甚至认同这些观念。连教育体制也对此采取绥靖政策,都要为这场骚乱负上责任。
英国在金融风暴后,经济疲软,通货膨胀远超预期目标,底层民众生活朝不保夕,生活压力极大。仅过去三年,英国年轻人失业率上升至20%,这种情况只在20年前大萧条时期才出现过。
如今在伦敦25个人抢一个工作,还要面临福利被削减10%的困境,这让民众不得不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而在这种情势下,过去5年来英国30%的收入却被5%的少数人纳入囊中。财富分配鸿沟与日俱增,社会裂痕越来越大,草根阶层与富人甚至中产之间的不信任感日益加剧。
“零宽容”无益缓和矛盾
对于多元价值在英国的衰亡,《卫报》评论员大卫·莱米认为直到骚乱后,卡梅伦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指责暴行,并逃避暴乱者对政府无视下层民众的指责。他指出,卡梅伦的“大社会小政府”概念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责任与尊重,各阶层之间缺少信任,正是这种互不信任使道德准则下降,人与人之间没有连带责任感,最终导致了这场骚乱。
而卡梅伦对暴乱者“零宽容”政策不会有利缓和这种分裂,分析人士马克·埃斯顿认为这样的政策背离了英国自1820年以来便遵从的司法正义原则,因为在英国,警务机构是通过与民众建立互信而存在的,而非以暴力执法机构自居。“零宽容”政策只会破坏互信纽带。事实证明,事后不断传出骚乱者被量刑过重。
分析人士认为卡梅伦政府当务之急是应该认识到动乱背后的隐忧仍在侵蚀英国社会价值观。大卫·莱米就指出,如果不能在社会中重塑宽容、尊重和信任等价值,失业与贫困人口仍感到被社会边缘化,那么这样的骚乱也许会在将来重演。
□本报记者 冯中豪
这场动乱折射出当今英国社会被贪婪、掠夺等强盗价值所垄断。
——《卫报》评论员苏马斯·米尔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