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去年,日本大地震撕裂的不仅是大地,还有日本人心和国家形象。福岛核危机阴霾难散,令一向自信满满的日本人也要问一句:“我从日本来,没关系吧?”这一年,人心撕裂不仅在日本,“占领华尔街”如火如荼,“我们是99%”的口号分裂了美国,震撼了世界;经济低迷,一向以有礼著称的英国人在伦敦点燃骚乱怒火,秩序之乱令人惊诧;英国小报非法窃听毁了自己,也引发了传媒地震和人们对公信力的尖锐质疑。怎一个“裂”字了得?
后藤,28岁,日本一家知名企业职员,来过中国多次。之前他总是对身为日本人而自信满满,但是,去年11月,记者再次在北京见到后藤时,察觉到他神色的一丝异样。“我从日本来,没关系吧?”后藤指的是核辐射。当前的日本,正面临一场被核“污染”的国家形象危机。
地震没震垮日本
2011年3月11日,一场9级大地震袭击日本,随后到来的是最高达数十米的海啸,以及核电站爆炸。
但是,大地震本身并没有“震垮”日本。
3月19日,地震后第八天,正在东京采访的记者一夜间接连遭遇数次6级以上余震,猛烈的震动将酒店的楼房晃得嘎嘎直响,但酒店以及附近的公寓、民居在剧烈余震后均安静如常,只有电视上的震报警声急促刺耳,令人不安。
在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狭长国家,地震就像下雨刮风一样平常。在现实压力和严厉法律的约束下,日本各大城市的建筑,几乎能达到“大震晃一晃,强震掉片瓦”的抗震水准。2011年3月11日中午的那场9级大地震,震中附近3县的建筑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垮塌。震后不久对遇难者的死因分析也显示,九成以上的死者是因为海啸死亡。
撤离车辆守秩序
日本没被地震“震垮”,不仅因为坚固的建筑。
2011年3月16日夜,当福岛核电站接连发生爆炸,中国大使馆开始紧急撤侨时,记者和三名同事正坐在门窗紧闭的汽车里,从宫城经福岛返回东京。当天,也有大量在灾区生活工作的日本人往日本南部撤离,这造成东京近郊大堵车,记者乘坐的车也被迫停了下来。记者发现,这条通往东京的路是单向双车道,但所有的车都安静地挤在一条车道上排队等待通行,无一辆并线到另一边,尽管这条车道空无一车。
“日本人真傻。”来自台湾的司机大笑一声,猛踩油门,并线,快速地驶上这条空车道,从“车龙”旁边绝尘而去。
记者事后知道,这条车道是应急车道。“日本人从小就接受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训练,所以在危急时刻,也能心态比较平和,保持秩序。”后藤对记者说。
真正的危机
大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真正挑战,并非是对建筑和社会秩序的破坏,而是看不见的核辐射。
福岛核事故后,赴日本的外国人锐减,仅2011年8月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超过54万人。日本各地不断在大米、蔬菜、牛肉甚至牛奶中检出放射性物质,更让素以安全和品质闻名的日本食品形象如跌冰窟,包括中韩在内的多个国家对日本食品进口采取限制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对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日本经济而言,产品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日本国家的形象。若福岛核电站“核云未尽”,那日本将面临一场国家形象的危机。这不仅导致日本食品在各国被吃“闭门羹”,甚至影响到普通国民的心态。后藤工作居住的地点离福岛很远,但他显然已经感到压力。
2011年下半年,日本政府机构已经启动计划,准备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安全的日本”。去年12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宣布基本平息核事故时,也特别强调“没有福岛的重生,也就没有整个日本的重生。”野田佳彦说。□本报记者 白飞
■ 人物榜
抢险英雄 福岛勇士
从最开始留驻核电站的50名工作人员,到后来每天数千人,来自日本各地的抢险者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奋战在“挽救日本”的最前线。他们中有出于责任感主动请缨者,也有完全为了报酬的逐利者。甚至还有传言称,抢险者中有被黑帮逼迫挣钱还债的“债奴”。无论如何,在核事故面前,数以万计的福岛抢险者,都应冠以“勇士”之名。
“明星”发言人 枝野幸男
熬得通红的眼睛,始终不换的蓝色救灾服。大地震后,日本内阁前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成为世界媒体每天关注的焦点。
这位可谓世界官阶最高的政府发言人(仅次于首相),在救灾时期成为日本灾害信息透明的试金石。虽然枝野幸男在救灾最紧要时期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但他所属的菅直人政府却被指责救灾不力,尤其在核事故信息公开问题上成为日本媒体的众矢之的。
日本大地震时间轴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3月12日
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爆炸
●3月15日
媒体报道有50名“福岛勇士”留守在第一核电站
●3月20日
日本媒体报道,东京及5个县的饮用水被检测出含有微量辐射物质后,茨城县水质以及大棚里的韭菜、西红柿、青菜等蔬莱中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
●3月28日
福岛第一核电站积水辐射浓度是正常值10万倍左右
●4月12日
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定为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级相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