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版  下一版    
 
第C15版:书评·100人的阅读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人的阅读视界

  上期的书评周刊推出了年终特刊《带一本书去2012》,100位文化名人推荐了近百本2012年最想阅读的书。这张丰富多元的书单,得到了学界、出版业以及广大读者的支持和认可,在新京报及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期继续刊载后续的专家学者们的阅读推荐,以及微博上的读者反馈。

  陈夏红(法律人,专栏作家)

  《青春》韩寒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我的首选是韩寒的《青春》。很多时候,我们既需要开眼看世界,更需要针对中国的难局,有一些不站队不扣帽子对事不对人不吐口水的理性思考和辩论,有一些敢于冲破专制与愚昧的行动。

  文字的力量在于传情达意,一块好的键盘胜过百万雄师。用尽可能浅显的文字,把问题看清楚,把思路理清晰,把道理讲明白,其实是一种功夫。

  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有泼妇嫌疑的今天,韩寒之观点或有时而可商,韩寒之论述或有时而不彰,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博客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傅惟慈(翻译家)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冯唐 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版

  将近年底,忽得一篇好文,《活着活着就老了》,看完了,同李银河女士首读时的想法一样:“有一种受惊的感觉。”连忙弄到一本作者冯唐的文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进行解剖。

  首先打动我的,仍然是文字。奇巧,俏皮,有时候带点贫气,那是老北京人喜欢的幽默。当然了,任何一本书,要想吸引人,还在它写的是什么,如何写。冯唐的好处,省事一点说,不妨把他赞誉王小波的三点好处搬回自己身上,一是有风趣,二是说真话,第三就是作者站在低处,“不当宣传部长,为高力士立传”。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郭巍青(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教授)

  《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 著

  译林出版社 2004年版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将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的社会形态称为“风险社会”。他的《风险社会》一书认为,现代性有两面:第一现代和第二现代。第一现代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现代性。第二现代则是第一现代的“后果”,是无法预知、无限延伸的,是风险。贝克在山庄中写作《风险社会》,还把湖光山色纳入了书中的脚注。而我此刻呼吸的现代化的空气中,含有超标数倍、非常危险的PM2.5。这个尖锐的对比刺激了我,想再次去读懂风险社会的逻辑,以及贝克的解决方案。

  刘柠(作家)

  《许倬云八十回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012年,最想读的一本书是《许倬云八十回顾》,一本近670页的砖头著作。事实上,我正在读,但不舍得一气读完,每天读数页,孜孜推进。作者在叙述个人成长和治学的心路历程的同时,回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面甚广。参与美国民权运动,作为“意见领袖”为台湾报纸写作时评,针砭政局,致力于言论空间的做大。尤其是作为台湾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既有躬逢其盛的兴奋和满足,又有对历史挫折的感慨与思考。对陈诚、蒋经国、傅斯年、王世杰等政、学、财三界实力派的近距离观察,兼有“越界”和“野史”的双重趣味,弥足珍贵。

  谭伯牛(历史作家)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萧公权 著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1960年版

  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农业、农民与农村,所谓“三农问题”,决然是中国的关键问题。萧公权撰《乡村中国: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描述、分析帝制晚期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与思想方面对乡村与农民的控制,得出最重要的结论是:传统中国乡村不存在任何性质的“自治”。学界于此有歧义,然而,萧作为迄今最优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作者,其书大有可观是毋庸置疑的。1960年,此书在美国出版,据弟子汪荣祖介绍,2007年已译为中文。而据原计划出版译本的某出版社云,译文犹待修订,明年或可面世。若然,以此书搭配王业键、高王凌、黄宗智诸人相关著作,尽力了解传统中国的三农问题,实在是历史爱好者的一桩乐事。

  张悦然(作家)

  《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克莱尔·吉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小说里备受欲望折磨的牧师,念旧和迷信的女人都令人难忘。阅读中感觉他们离得很近,却又都裹在一团谜里。吉根的小说中,弥漫着令人清醒的冬天的空气。就像不急不忙地下一场小雪,周围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好的小说,的确是有净化人心的作用。

  筷子兄弟(导演组合)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版

  不论2012是不是末日,明年想读的第一本书大概是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它在众多教授读者如何炒股,如何治病,如何和上司同事勾心斗角以及如何泡妞儿的图书中吸引我的原因恐怕在:它展现了某种和世界相处的理想状态,这是一种平和和平衡的状态,也正是我们在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在人生最纷繁嘈杂也是最有潜力的阶段需要参悟的一个境界,需要明确的一种准则。它大概像是一只指向明月的手指,而我期待2012年的这第一本书能带我找到快乐,美好,宁静和豁达。

  黄集伟(书评人)

  《哀悼集》(虚拟书)

  “2012”会是个很麻烦的年头——此虚拟判断来自电影《2012》深入人心的事实。这一虚一实互相帮衬,更增加了“2012”这个原本寻常年度符号的神秘感。配合一下这样的虚拟乃至神秘,最想带到2012年去读的书,是一本还没出的书:它由50篇悼文组成,那50篇悼文所哀所悼,都是些个微末渺小正在消失的事物:如哀钢笔情书,哀草书尺牍,哀手工长衫,哀老款借据。如是一路哀下去,最后所哀之事从“手写稿费汇款单”之类渐渐扩展至欢迎会、欢送会、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世俗与抽象……该书四色印刷,全部配图取自拉雪兹公墓、新圣女公墓、海格特公墓等世界著名公墓内景,凄惶无限,睹之神伤,而这样的图文并茂与该书主书名《墓歌》融洽之至。

  罗家德(清华大学教授)

  《Complexity and Management》

  我推荐一本《复杂性与管理》(《Complexity and Management》)。这是一本谈复杂系统观点下管理哲学的书,讨论在管理学家与管理者眼中如何看待组织的维稳、创新、变化与终极目的。复杂系统管理哲学被作者称之为“转化性目的论”(Transformative Teleology),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一个系统是矛盾力量的相融与平衡得到的。

  领导者要动态平衡这些自组织出来的力量。这多么雷同于中国的管理哲学,“阴阳”不正是在说矛盾的两极并存相融,“无为而治”则要让自组织自我发展、适应、演化,“执其两端用其中”则要观察各个自组织的发展趋势而取其平衡,所以“中庸之道”正是动态平衡之道。

  本报记者 姜妍 张弘 朱桂英 萧三郎 涂志刚 邓玲玲 张晓波

  ■ 微博讨论

  LiLi_Hsieh:《资本论》,朝闻道,夕死可矣。

  诗飞_16r:带一本书去2012,我会选择带《通胀的真相》,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通胀的压力能够降低,大家的钱包能够鼓起。真正地做到民富国强。

  Teth:看到“带一本书去2012”,意识到2011年末开始读的三本书已经跨了年。朱岳《睡觉大师》,汪家明《难忘的书与插图》,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恰好第一本是本真所爱,第二本算是工作之属,第三本与憧憬和方向相关。

  150是极限:我会选择带《有个世界在变绿》,希望在2012环保经济能得到提倡,让这个世界在发展的同时能重新拥有绿色的生命力。

  半耳熊:从前有个蛋疼的问题:当你一个人被送到一个荒岛上,你最想带的一本书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的新版本是:带哪一本书去2012?据说《圣经》中选最多,也据说中国人选《红楼梦》的多。俏皮一点的回答说带个姑娘,因为“读你千遍不厌倦”;狡猾一点的说只带一本“iBook”;要问俺,俺决定跟上面几位借着看。

  Go-Goal:Gogoal推荐《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美国人今天享受的东西是他们的祖先通过长期努力得来的,我们也需要为后代做点什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