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人才公社·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人才公社·活动

“学习嘉年华”第9站,解读如何选择和规划国际高中学习生活

素质教育并非照搬宽松式管理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目前国内的国际高中在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从今年9月开始,新东方国际高中(北京)将推出4年学制,即在高一之前增加9年级(初三),并对高中四年的学习、实践做整体规划。为何在高一学年之前推出“预备班”,四年的高中生活该如何规划,针对这些问题,新东方国高校长王鹏在2011年12月31日举办的第三届“学习嘉年华”专家巡讲活动上给家长和学生作了详细解答。

  培养会提问的学生

  “课堂上不能有‘奇思怪想’,发言时也不敢‘随心所欲’,中小学盛行的圈养教育让学生们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老师的讲解领会,记住标准答案即可。只有从基础教育开始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大学才可能培育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新一代。”在王鹏看来,国际高中的升学模式,为这种改变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知识整合力、沟通能力和会提问、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据悉,在新增的9年级阶段,会重点加强学生的英文能力及激发学习潜能,通过文理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思辨能力,并通过大量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味“快乐”

  虽然学制从3年变成了4年,学生的留学准备阶段更充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会轻松一点。“国际高中可以搞素质教育,但一味‘快乐’肯定没戏”,王鹏常给家长和学生提前打预防针。

  对于国际高中的学生而言,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既要完成高中的课程体系,又要考托福、SAT,还要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如果准备申请TOP30的大学,至少还要拿到3门AP5分。从这点来看,国际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并不轻松。

  在王鹏看来,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就要照搬国外的宽松式管理,“该严格的地方一点儿都不能放松,而中国学生从小普遍缺乏自制力训练。”

  ■ 热点问答

  学术成绩依然是欧美大学录取的首要条件

  Q:国际高中、国际班方兴未艾的同时也显出乱象,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你对此怎么看?

  王鹏:如今公办中学“出国班”、私立国际高中的发展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国际高中课程项目至少有三四百个,仅北京就有不下40个。目前的局面让人喜忧参半。发展过快出现混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随意新增项目,比如有的学校前几年原本只开办英国A-Level国际课程项目,突然又开设了美国AP课程项目;二是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比较混乱,办学机构各自为政,中外课程设置、师资构成和配比等方面至今尚未形成行业内普遍认同和信服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各校之间的生源流动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Q:随着名校申请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在社会实践上投入更多心思,希望借此脱颖而出。在申请欧美学校时,成绩、社会活动各自发挥多大作用?

  王鹏:学生“软”“硬”实力的培养应当遵循“二八原则”。有人认为欧美大学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便把大量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上,这是错误的。欧美大学录取学生的确不是“唯分数论”,但学术成绩依然是其录取的首要条件和硬性标准,这就要求学生如果想进入世界名校,就必须具备过硬的学术能力,即“硬实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硬实力”,才有资格谈社会活动等“软实力”。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