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上一版  下一版    
 
第C05版:娱乐新闻·关注(二)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主办电影创作人论坛,邀导演张元、蔡尚君、韩杰、杜家毅,编剧顾小白、李霄峰畅谈电影创作
青年电影人分享“初体验”(2)
顾小白和李霄峰

  (上接C04版)

  ■ 导演谈

  ●蔡尚君(代表作《红色康拜因》《人山人海》)

  保持激情,把每一次当做第一次

  我1998年左右写过一个电视剧,很失败,真不会写。第一次做电影应该是2000年左右,也是失败,那时候体会到,在中国做一个导演,50%需求的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包括融资、情商、沟通能力,我拍《红色康拜因》的中间修炼了好多年,但是如果你有这个勇气,就能扛得住。

  第一次拍电影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是跟自己较劲,其实压力来自于自身,人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必须把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来做,保持这样一个激情状态,不然没法坚持。很多大导演也都是早上起来,问自己今天是不是还有创造力,每天面对崭新的自己,这是挺重要的。

  我觉得当导演的魅力,第一当然是自由,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你可以只听自己的。另外就是“无中生有”,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呈现出来,这个特别享受。我不相信形容词,越花哨的东西我越排斥,只看最简单的,寻找最本质的东西。口述:蔡尚君

  ●韩杰(代表作《赖小子》《Hello!树先生》)

  心态上不太愿意面对人

  拍《赖小子》的时候,我站在宾馆的窗口看着剧组的车一辆辆开进来,那么多器材,每个人天天像蚂蚁一样运作,我顿时感到肚子很痛。那天晚上,我一夜未眠,想着如何落实我的剧本,如何让那么多过来帮你干活、挣得也很少的人,愿意帮你把你的世界观在电影里落实。这个不眠之夜让韩杰一生难忘。进入片场,我很幸运自己是瞬间便能找到感觉的导演,之后的拍摄也比较顺利。

  我觉得首先自己是一个影迷,但我与喜欢集体观影的人不同,我喜欢一个人关起灯看电影,享受我与电影之间的对话。虽然导演是一个要处理各部门关系的繁琐的职业,但我在心态上至今不太愿意面对人。

  口述:韩杰

  ■ 编剧说

  ●顾小白(代表作《人山人海》、电影《山楂树之恋》及新版《红楼梦》等)

  没有捷径,收藏有冲击力的新闻

  我从初一开始迷恋两样东西,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小说。在小县城接触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等确实滋养了我,这种积累可能没有那么功利,但能跟你的生命融在一起。我真正的第一次是和蔡尚君导演做《红色康拜因》,从那开始我才有了概念,怎么把人物结构、情节弄得既能揪着观众走、又让观众有一些思索。

  纯专业的编剧有点儿像程序员,我喜欢和自己真正愿意合作的人一起,齐心协力打磨作品。做剧本没什么捷径,电影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产品,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在写人物、写每个情节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打量自己,一定要提出质疑。另外,看到有冲击力的新闻,我会收藏下来,也许能真正生发成一个好电影。

  口述:顾小白

  ●李霄峰(电影《达达》编剧及男主角,新书有《失败者之歌》)

  生活最重要,编剧是次要的

  小时候看过的东西对你来说很重要,十几岁的时候,偷过一盘录像带,就是张元的《北京杂种》,跟当时《黄飞鸿》这些港片很不同,我印象特别深。写影评是从大二开始,看到别人写觉得手痒,认为自己也能,就莫名其妙的开始挣稿费。

  《达达》是我和张元合作的第二个剧本,他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在剧本里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我觉得生活是最重要的、编剧是次要的。年轻人不一定上来就写剧本,可以找一份工作,接触社会,哪怕你干个副导演、道具师,总得找一个切入口。当作家和当编剧最大的区别就是,剧本你得听导演的,这是肯定的。

  口述:李霄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