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李蓉建议对首诊去基层医疗机构和门诊的,应调低起付线、调高报付率和封顶线
|
“近年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的发展较快,但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价格结构畸形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现实中的突出矛盾。北京应调整价格结构和医保政策、改革付费方式、完善基本药品目录。”这是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中国疾控中心教授李蓉在本届政协会议上提交的《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案中的表述。李蓉表示,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关键难题,看病难看病贵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今年北京市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将进一步扩大试点。此前的6家试点医院将逐步扩容,108个病组也有望逐步扩大到600个。
【账本】
看病贵
医院靠药品提成 补偿机制不健全
2009年,对市属8家综合医院的项目成本核算显示,院级收费项目数均在2000个左右,亏损项目占57%,其中82%属于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
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有3个,即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更多依靠药品耗材加成收入来维持运行,公立医院“不姓公”。
财政拨款占工资总额下降
1998年到2009年北京市直属医疗机构工资总额,由财政拨款和药品耗材提取收入两项构成,财政拨款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36%下降到2009年的23%。以2009年为例,该年北京市医疗、药品、耗材总费用共437.08亿元,其中医疗收入仅占36.58%,以药补医局面严峻。医疗收入中体现劳动价值的诊疗、护理等收入为49.09亿元,仅占11.23%;药品和耗材总收入为277.19亿元,医院从中提取收入32.55亿元,占11.74%。虽然实行了招投标采购和降低药品单价的措施,但为挣得提成收入,医院可开“大药方”,患者的药品支出并没有降下来。
价格结构畸形 医患都未受益
李蓉在提案中举了两个手术的例子来说明价格结构的畸形。从这两例的高额费用中可以看出,代表医护人员劳动的诊疗、手术和护理费3项总计分别占2.66%和1.25%,而材料费以及化验检查费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李蓉表示,由于诊疗费、手术费可以报销,材料费不能报销,一方面导致个人承担的费用高,患者看病贵的感觉突出;另一方面,专业医生价值过低,医疗卫生收费标准畸形。
看病难
患者没有被引向基层医院
在就诊阶段,目前医保政策只规定个人定点医院中必须有一家基层医疗机构,但并没有赋予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职能。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为2756万,而医院为9406万,医保政策没有起到把患者引向基层、合理分流的作用。
在治疗阶段,由于住院治疗的医保报付率和封顶线都要明显高于门诊治疗,就使患者在不必住院时要求住院,增加了床位的紧张性,等待入院的病人住院难。
卫生部门在推行一、二级医院向康复专科医院转型工作,但由于病人在康复医院就医不能报销,康复专科医院病源不足,难以生存,大医院里的病人康复没有“出口”。
【建议】
现有医疗项目价格应有升有降
李蓉建议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的服务价格,降低化验项目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李蓉在提案中提出,医改的关键是公益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量化指标上可将目前全国卫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至6%逐年提高至9%至10%,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至55%。通过财政手段弥补医院因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而形成的政策性亏损,将医院基建、大型设备、公共卫生服务、培训、退休人员工资、学科建设六大方面列入财政投入,使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
提案建议对医疗项目价格进行有升有降的结构调整,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动价值的服务价格,降低高赢利且使用频次高的化验项目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检查费用也应合理降价。应加快试点、推行“疾病相关组(DRG)付费方式”,可激励医院自觉进行价格结构调整和资源利用优化调整,是真正意义上的“总量控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佳付费方式。
调整医保政策,进一步发挥医保政策的调节作用,对首诊去基层医疗机构和门诊的,调低起付线、调高报付率和封顶线,制定不同康复期的医保政策,有效分流病人,调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疏散城市中心区密集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以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等方式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足辖区居民急诊、住院等需求。
【回应】
“打包”付费有望扩至600组疾病
昨晚,市人力社保局两会网上咨询会透露,今年北京市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将进一步扩大试点。据该局副巡视员张大发介绍,按病种分组付费自2011年下半年启动后已经接受了4000份病历,医保费用结余率达到20%,这也意味着住院看一次病的费用节省了两成。不过,张大发坦言,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至少需要积累上万份病历才能总结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的效果。
从今年起,这项改革的试点也将进一步扩大。此前的6家试点医院将逐步扩容,108个病组也有望逐步扩大到600个。同时,为控制医保费用过快增长,今年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将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具体的控制指标弹性机制。总额预付改革将在市属、中央和军队三级医院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各区县所属二级医院中至少选择1家医院试点。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饶沛 韩宇明 温薷 摄影/本报记者 薛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