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第一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3:第一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地铁难“保本” 委员担心财政“背包袱”

2012年01月1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第一幕

  2元票价多年不变,补贴变大

  “今年比较苦,电子产业(利润)下降40%,特别是民营企业,人员工资上升、原材料上涨、知识产权保护变化不大,企业利润税收下降,税收却没有降下来。”政协委员、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迎建第一个倒苦水。

  他说,现在的水货太多,不缴税,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

  话音刚落,委员们“耳贴耳”小声议论,市政协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小组副组长李凤玲,伸出手要过话筒。

  “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增长,势头比较大,在交通(地铁)、能源(热力、天然气)的补贴,不是说不可以,有特殊性,一旦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长期靠补贴,今后会丧失应对市场的能力。”

  接着,话锋一转,“地铁2元钱,原来定2元时有一定的条件,地铁有限;现在地铁很发达,都到了郊区、通州,马上到廊坊了,2元钱,地铁也有成本啊。”他轻微摇了下头。

  扫视过全场,看到大家在思考,李凤玲顿了下,继续道:“能否研究个机制,到底该补贴多少?有些补贴的着眼点在哪里?是补贴到地铁票上还是城市困难的人群中?”

  同时,他还透露,在履行财政预算民主监督会议上,地铁2元钱的话题也提及过,但遇到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他解释:“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还是要重视。一方面每年财政补贴比重越来越大;而调价是否接受,也涉及稳定。”

  第二幕

  搞了10年财政,一直没明白

  “好,接着来。”召集人说完,坐在李凤玲旁边的政协委员、海淀区财政监督组组长孙狄,赶忙拿过话筒。“我弄了财政,大概快10年了。”话还没说完,对面的委员“呵”了一声。

  “我一直没弄明白这个财政。”一语惊人,会场上笑声一片。他挥舞着双手,“每次去(监督),有的报告非常好,但你根本不知道里面的细节,当你真的‘钻到桌子底下’看的时候,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继续说着,预算多少和实际是多少,“盘子”里的事情很复杂。

  轮到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张新民发言时,他提到了科研投入和经费问题,“中国的经费不够合理,中国的院士评选和诺贝尔评选有差距。”

  ■ 旁白

  李凤玲:“旅游者不在补贴范围内”

  会后,本报记者就“地铁2元”问题对李凤玲委员做了详尽采访。

  他认为,地铁2元利于缓解地面堵车的压力,用价格优势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对于交通、大气都有好处;关注了低收入人群,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而言,肯定是对的;财政补贴是纳税人的钱,补充在公共交通上没错。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公交车线路多了;地铁条数也多了,距离越远了。”李凤玲介绍,但外来旅游者不属于财政补贴的范围。

  他建议,补贴的对象要有所区别、方法要调整、斟酌一下补贴的力度。李凤玲认为,对北京市民、在京长期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可以采取在公交卡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优惠。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仲玉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