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故事

经历“文艺潮”“选秀潮”“数字音乐潮”,宣布唱片已死,太合麦田CEO华丽转身

宋柯卖鸭“烤”问唱片浮沉(1)

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宋柯(右)和郑钧2008年出席某论坛时聊天。如今,唱片业挣钱不易,宋柯转行卖烤鸭,郑钧也早就自创公司进军动画产业了。

  宋柯辞职卖起了烤鸭,这则消息似乎给唱片业带来了悲壮和辛酸的氛围。毫无疑问,宋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职业轨迹,暗合了内地唱片和音乐行业从内容繁盛,到虚假繁荣,乃至衰退而不知去向的整个过程。但熟悉宋柯的人却不会感到太过惊讶,因为这位内地音乐行业的操盘手,从来都是潇洒的弄潮儿:当初内地文艺大潮下,他也是一名校园歌手,写过《一走了之》;乐坛一片“西北风”时,他又与高晓松推出《青春无悔》,杀出一条清新的校园民谣之路;海外“四大唱片”雄踞中国,他却离开华纳,自立门户;彩铃业务尚处测试阶段,他就推出了第一条彩铃,签下刀郎作品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领域的版权;选秀大行其道时,他又打破太合麦田的“文艺”印象,打造了第一个超级平民偶像李宇春。“我就是个商人。”宋柯说。如今唱片业不景气,加上“有女万事足”,向烤鸭界的“华丽转身”也在情理之中了。 C06-C07版采写/本报记者 康沛

  校园民谣热 《青春无悔》掘得第一桶金

  开启音乐生意之前的宋柯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他是校园“草坪歌手”之一,写过一首充满诗意的《一走了之》,在清华流传了很多年。另外有一个段子他经常拿来说事:“我在唱歌领域最好的成绩是当年参加高校外语比赛,得了亚军,别小看这个亚军,当年得冠军的是刘欢。”

  之后,宋柯接连赶上了当年的出国留学热和海外淘金热,从1990年到1995年,他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留学,毕业后做起了跨国珠宝生意。当时正值港台音乐的广泛“入侵”和内地唱片和演出市场的繁荣时期,宋柯决定回国发展,成立麦田音乐制作公司。

  经商的天赋加上文艺青年对音乐的眼光和品位,让宋柯在上世纪90年代唱片行业的繁盛时期经历了独辟蹊径的成功。在那个人们还认真听歌的年代,市场需要一些真正的意见领袖来贡献和挑选好的作品。和高晓松合作的《青春无悔》是宋柯在音乐市场里赚到的第一桶金,之后,他接连捧红朴树、叶蓓等歌手,那种独特的清新风格成为不少人关于90年代后期的重要记忆。

  关于自己商业上的精准眼光,宋柯认为自己当年看中周迅的唱歌潜力是个好例子:“当年很多人都说周迅是个大粗嗓子,怎么能唱歌?但我觉得当时火星电台给她做的音乐很靠谱,因为那种独特的感觉体现了她的性格。巨星是种整体感,需要人歌合一。”市场反应证实了宋柯的眼光,周迅这个“公鸭嗓”的专辑卖得很好,又恰逢2003年彩铃消费刚刚起步,《看海》一首歌在两天里就有了五百万次的下载量。

  此外,宋柯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定得认准自己的定位。“我就是一个商人,只管唱片母带出来之后的事情,只管商业的盈利。别人说我精明、鸡贼,但这也不是什么坏评价,说明我会做生意,我们公司也确实是行业里能赚钱的公司。”而关于他曾经的一次失败,其原因也被他归结成脱离了自己的商人本质。“1999年,麦田公司赔了将近两百万,当时还是刘欢借钱给我让我渡过难关。现在想想原因,是我没有把自己认知成商人和经营者,还是太像个音乐制作人了。”

  (下转C0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