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推动教育创新和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当今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培养国际化人才则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现实需求。1月9日,在由新京报社联合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教之道暨2011年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专家、学术研究代表、公、民办机构的负责人也聚焦于“教育创新”和“国际化”两大议题,提出各自的理解,并为推进教育创新和国际化献计献策。
实现教育创新不能少“独立人格”和“思想”
“首先教育观念要有所创新,要改变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育人!是要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标准能不能改一改?”在开始前的嘉宾发言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老调重弹”再次强调了教育创新的问题。
汇文中学、北京四中等都是具有上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对这些名校校长而言,创新更多是向历史学习,回归教育的本质;同时,针对新社会环境所提出的教育需求有所变革。而要实现教育创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是“独立人格”和“思想”。
在具体实践中,正如顾明远老先生呼吁的那样,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评价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发展空间。
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要求,培养大批企业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物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在业内专家们看来,教育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掌握外语或引入国际课程,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国际规则,懂得国际交往能力和多元思维方法。同时,国际化也非空洞的概念,而是需落实到具体的各项硬指标。对此,朱永新建议在中小学课程中涵盖国际理解的内容,中国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则建议借鉴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经验,通过引进国外机制、开放国际办学,推进国际合作带动教育的发展。
■ 观点碰撞
回归教育传统本身也是创新
陈维嘉:在我看来,教育创新首先要向历史学习,继承传统。回顾以往,我认为很难有创新。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继承历史优良传统,这种回归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刘长铭:我认为今天谈教育创新并不是因为规律变了。我们的认识规律没有变,教育规律也没有完全改变。如不顾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教师只为加快进度等问题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今天仍然存在,所以教育规律并没有变。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培养公民,如何构建公民社会,如何培养独立、健全、有思想、有人格的人,这些方面我们面临很多创新。
蓝春:回到原点不是以时间作为概念,而是对人性最本源的尊重和认识。所谓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从每个人自己出发,从每一个单向出发,从内心出发。
首先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王志泽:我们理解的创新和国际化是应该把眼光看到国际,按照国际准则去办教育。我们走出去后发现,中国有很好的东西,只是我们当下教育制度出了问题。当下对中国教育提出的创新、国际化需求,不是简单多开几堂课,多引进一些国际课程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体教育人共同推进教育制度的创新。
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学校没有人事任命自主权,没有入学自主权,没有颁发文凭自主权。
朱永新:无论是国际化还是创新,我们的教育脱离两个东西:独立人格和思想。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不可能有创新。所以,首先要让学校允许出现更多的思想、独立的探究,而且要把这个种子在中小学播下去。
国际化要融合中外教育优势
田树林:有留学生、有外教、有国际化课程是国际化学校的一些特征,但不是核心。最本质的目的还是通过这些项目促进学校在课程、学生培养方式等方面集中西方教育优势,给学生提供中外融合的成长环境。
刘长铭:国际化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即学校引进一些西方课题,引入一些国外课程不能叫做国际化,只能叫做西方化。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价值观。我们把学校推向世界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国际化关键是具备国际视野
刘长铭:我们对国际化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向全人类贡献文化的义务。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以包容心态来接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第三个层次是在前者基础上要为建设我们的美好星球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我想,这也是我们推进国际化,培养国际性人才最主要目标和价值。
朱永新:首先,国际化不是把学生送出去就是国际化,不是把外语学得很好就是国际化。所以,很多外语学得很好,或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人如果没有这种视野也不能算是国际化。国际化首先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包括怎样去理解其他民族,怎样去理解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共通性,怎样去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
■ 嘉宾观点
我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不能把西方鼓励孩子的教育体制拿来。整个中国教育体制、老师成长体系本身就不健全。很多中国老师面对孩子的时候,保护孩子的尊严是一点意识都没有,大部分老师都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把这条改过来,我觉得中国教育就会比西方更加优秀。——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孩子教育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社会教育。不管孩子是处于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关键是看孩子在该过程中的心智发育、成熟程度、独立能力。
——黄波,弘成教育集团董事长
哈佛大学2010-2011年录取的中国学生,大部分在美国,英国,加拿大读过高中课程,通过参加当地高考和院校申请才能进入哈佛大学,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想进入到世界最顶级大学,一些非常有前瞻性、对留学非常了解的家长,会把优秀孩子提前送出去。
——孙南,新通国际副总裁
主持人:曹保印,新京报首席编辑、评论员
嘉 宾: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刘长铭,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
田树林,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范禄燕,北京景山学校校长
陈维嘉,北京汇文中学校长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王志泽,汇佳教育机构总裁、董事长
蓝 春,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