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楼市调控”(四)
地产业的整合重组本是常态,逢地价低进行大举抄底亦符合商业本质。但是,这种整合重组、逢低抄底,不应形成民营房企大幅收缩、国有房企大举扩张之乱象。而房地产调控所采取的信贷限制、规划调整,亦不应因国有房企的国资背景而网开一面。
一边是民营房企资金奇缺、奄奄一息,一边是国有房企弹精粮足、大举扩张,“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正在当下房地产业上演。
据《每日经济新闻》1月13日报道,万科地产、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和中海地产正大举拿地扩张,4家房企在最近40天内斥资拿地高达百亿之巨。
细加分析即可发现,在这4家逆势扩张的房企中,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和中海地产均属央企,而万科地产因含华润血统亦可谓央企嫡系。
与国有房企享受低价拿地的快感相比,民营房企正在煎熬度日——在过去的一年里,不仅众多中小民营房企因陷入资金困境频频传出倒闭,就连民营房企大腕的绿城和恒大亦渐难支撑,绿城去年至今已多次接洽国企求救、不得不多次断臂求生,恒大亦于近日传出即将裁员6000人的新闻。
地产业的国企扩张现象正在加剧。虽然,早在2010年3月国务院即已明确“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必须退出房地产业务”,以期抑制央企的盲目多元化、并借此弱化央企对本轮房地产调控可能形成的阻力。
但是,事与愿违,不仅被责令退出房地产的78家央企至今仍有过半没有严格执行,在房地产持续调控导致全国地价平均下跌17%的“利好”下,得以保留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更是借此大举抄底扩张。更为严重的是,各类地方国资背景的“城投公司”亦借此重新活跃,而此类地方国资房企大多以建设保障房为由,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发债融资。
地产业事实层面的国企扩张,显然与2009年持续至今的房地产调控初衷严重不相符。如此,不但可能令本轮已初显成效的房地产调控发生逆转,过于膨胀的国有房企更会让房地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而众多借保障房之口、行囤地之实的地方国资房企,更会严重扰乱地方债务平台治理、行政职能转变以及房地产市场化等规则。
如果说,资源性行业的国企扩张,对于大宗商品定价权、有序开发减少污染等尚有利好因素,那么地产业的国企扩张,则可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房地产开发之于建筑、建材、装修等诸多产业的关联性,本应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与民营房企相比,国有房企因所有制属性,不仅在管理成本、采购成本、营销成本和财务成本等方面不占优势,而且更容易滋生内部人交易、贪腐寻租等违规行为。
在持续升温的房地产调控之下,地产业的整合重组本是常态,逢地价低进行大举抄底亦符合商业本质。但是,这种整合重组、逢低抄底,不应形成民营房企大幅收缩、国有房企大举扩张之乱象。而房地产调控所采取的信贷限制、规划调整,亦不应因国有房企的国资背景而网开一面。
对于当下正处于调控深水区的房地产业而言,我们希望在持续的调控之下、在保障房大规模建设、房产税陆续展开的推动下,让房价回归理性,让民生不再饱受房价企高之忧。但是,这所有的善良初衷,我们不能让因拥有资源垄断之便的国有房企进行大举扩张而丧失。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