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评论周刊
上一篇

从身边的事做起

2012年01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当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时,就会产生公民的自觉性。人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就会慢慢改变。

  景凯旋 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

  曾在本报发表《今天的公民怎样思想》、《孝可持家,难以施政》等文章。

  过去的2011年,仍然是充满矛盾的一年。

  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增长,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了国富;另一方面,社会公平与正义缺失,权力滥用事件频发,难以称民强。住房、物价、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关民生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辞旧迎新,人们的内心普遍充满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也许这是珍贵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期许。

  这一年,标志性的事件是动车追尾和乌坎事件。乌坎事件起因于征地,然后导致自组织的成立,它标志着从民生到民权的发展。政府最终认可了民众的正当诉求,为以后解决社会冲突提供了良性模式,那就是,不是以刚性的维稳建立社会和谐,而是以对话和妥协实现社会和解。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青年作家韩寒的三篇博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他的博文推动了民间有关如何继续改革的讨论,而且在于他的观点反映了很多人的选项。这个选项是基于生活本身的愿望。人们只想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期待有序,期待法治,期待个人权利得到维护。更大的个人自由并不可怕,当每个人的自由以他人的自由为限的时候,自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的真正和谐。

  这是一个微博的时代,一个围观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监督者,一个在场的公民。人们在微博上议论国是,也在微博上发起公益活动,寻找被拐儿童,资助贫困人口,开展送书下乡、免费午餐等。有一句口号正在深入人心:“你的努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如果说要选一个年度关键词,这个词就是:“行动。”

  改革是每一个人的事业。推动改革的深入,首先要靠公民的主动性和自治精神。当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时,就会产生公民的自觉性。人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社会就会慢慢改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公民社会正在缓慢地成长,并形成社会的巨大推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地方自治这种基层民主权利,已取代了以知识分子(文化人)为中心的启蒙主义。”

  不待说,知识分子仍然负有社会批评的责任,但他们的目光应当更关注于公民社会的建立,投身于社会自组织的建立。去年末,广东省率先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并且放松了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使人们看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由社会承担社会自身的事务,应当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2012年绝不是传说中的末日,生活还将一如既往地延续。1912年,中国开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元年。一百年过去,先辈们的宪政民主理念,仍是我们今天要争取实现的目标。人心思变,这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