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龙腾天下·中国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龙腾天下·中国

中国龙

飞龙在天 腾云戏珠 有容乃大

2012年01月2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1 红山文化C形玉龙(史前)
2 青铜蟠龙纹盘(商)
3 妇好墓玉龙(西周)
4 龙首龙角龙凤纹神兽(春秋)
5 龙纹瓦当(战国)
6 龙纹空心砖(秦)
7 飞龙(汉)
8 龙柄鐎斗(南朝)
9 陶脊兽(隋朝)
10 铜走龙(唐朝)
11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纹罐(元朝)
12 龙袍(明朝)
13 白釉绿彩云龙纹碗(清朝)

  “千种姿态,万般风流。”这是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祥龙瑞彩——博物馆里过大年”主题展览中对中国龙形象的概括。龙形象的发展与其被赋予的含义紧密相连,从商周神格化的符号,到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下冲破传统约束后的多样化,从秦汉被君王用以提高皇权神授的无上地位而走向世界,到隋唐其形象构成的元素逐渐完备,之后由宋时定规定制后的一脉相承,进而在明清的宫廷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0年前的西汉文献学家刘向率先记录了楚国叶公子高“好龙”的典型案例。其实,人类普遍患有“叶公好龙”综合征。今年,有两大症状显现:大量家庭渴望生育“龙娃”;大众热议中国邮政今年推出的“龙票”。

  纵观十二生肖,中国人似乎最钟情于龙,更愿意说龙,甚至更乐意于自以为“龙”。的确,龙在十二生肖中可谓“卓尔不群”。

  烛龙睁眼天下光明

  按照祖先从视觉的维度,而非以遗传学为基础设立的动物分类法,普天下动物可分为五类:鳞虫、羽虫、毛虫、介虫和裸虫。人属于没毛的裸虫,且为裸虫之长;而龙属于鳞虫,堪称鳞虫之长。龙是除人之外自然界中最尊贵动物之一,在“四灵”中占据一席(又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作为汉文化最著名的幻想动物,很难如老鼠、老虎、鸡或狗那样对龙进行生物学解剖,说出它的尺寸,道出它的习性。古人常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谓其不可量度。

  龙诞生于我们的文化中,经由我们的思维,存在于我们的话语中,现身于历代相传的仪式中,并在习俗中留下东鳞西爪的痕迹。在神话中,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上古奇书《山海经》曾经提到过名为“烛”的龙。它居住在世界的西北角,睁开眼睛,天下就一片光明;而一旦它闭上眼睛,世界则陷入黑暗。

  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也能找到有关烛龙的只言片语。汉代初年的《淮南子》注释中提到,烛龙的一呼一吸之间就是一年。呼气时,凛冬将至;吸气时,天下苍生便会发觉自己身上的衣衫好似越来越少,越来越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道:黄帝功德圆满之后,上天是派了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接他升仙的。

  在第一个皇帝即秦始皇之前,在先秦,龙可以豢,可以杀。史籍《左传》提到过夏朝的往事:天子孔甲得到了天下仅有的一对龙,听说一个叫刘累的人曾做过豢龙氏的学徒,遂请他来养育,并赐名叫“御龙氏”。但没过多久,雌龙死了,刘累竟把它做成了美味,进献给孔甲。孔甲对这种奇怪的肉很感兴趣,不停地向刘累索取,他当然再也做不出第三次,只得如同后世的南郭先生一样偷偷地逃走了。

  《墨子》则称:“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按字面意思理解,那是天帝依五行说到处杀戮各种颜色的龙。

  蛟龙缠身刘邦诞生

  当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刘邦宣称自己真正的父亲是“龙”而非刘太公时,龙的称谓逐渐被垄断。秦始皇与汉高祖的事也可在素称信史的《史记》中找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个神秘人物在秋天的夜里拿着明晃晃的一块玉璧站在路中央,拦下了朝廷的使者,厉声说道:今年祖龙死。然后就不见了。那块玉璧后来被证明就是秦始皇帝八年前渡江时遗失的一块,更神奇的是,隔年七月,他的确就死在了一个叫沙丘平台的地方。

  《高祖本纪》开篇说道:刘邦的母亲刘媪出外劳作,曾经在湖边休憇,梦见与神交接……这时候天地间雷电大作,白天好像夜晚一样幽暗……刘邦的父亲不放心,出外寻找,就见到一条蛟龙缠绕在他妻子的身体上……继而,刘媪有了身孕,诞下了刘邦。自此之后,皇帝以及皇族,皆以龙子龙孙自居。

  而更早时候,在孔子那里,“龙”曾是对老子的隐喻:孔子在拜见了老子之后,向他的弟子感喟道:唯独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正是这样的高人,玄妙莫测。有趣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被一位隐士拦住了去路。隐士唱了一首歌,开头是“凤兮凤兮”,意思是把孔子譬喻成“凤凰”。唱完之后,隐士飘然而去。孔子下车,追之不及。这正是人中龙凤最初的指涉。

  后世的传说聊到“老子与龙”的关系:据说他的母亲贪吃一个硕大的李子,吃下去结果也无夫而孕了。上古时代,但凡英雄与圣人,常有这类出身。这位未婚妈妈并未受尽歧视,而是坚持怀了九九八十一年的孕,终于把一个白发苍苍、耳朵奇大的“男婴”生了下来,这就是老子。

  “婴儿”老子出生之后就会开口说话,他指着庭院中的李树说道:我就以此为姓吧,就此他叫作“李耳”,又称之为“老聃”。聃是耳朵大而长的意思,是长寿的象征。那李子,依唐代《云仙杂记》所言,乃是“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血堕地,故生此李”。这“乖龙”的“乖”指违法乱纪或是邪恶乖戾,恰恰是“不乖”的意思。至于为何上天惩罚龙要割耳朵,有一种解释是龙的耳朵纯属摆设。

  明代人谢肇淛所编《五杂俎》告诉我们:龙的听觉器官是龙角,也就是“尺木”。

  池水混浊小心黄龙

  如今常见的,诸如龙票上的那种可以分析出三停九似、张牙舞爪、腾云戏珠的龙,是中古以来被定格的龙形象。这其中包括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印度“那伽”与“龙象”影响,进而发生的变异。“印度风”吹来之后,才使得我们有了龙王、龙宫和龙珠。在更早时候,中国龙是不玩珠子的。掌管水域的神祇也往往不是龙,而是瞎了一眼的好色之徒河伯或者人面鸟身、戴着两个蛇耳环、趿着两只蛇拖鞋的禺强之类的人物。

  中印文化的交融影响了中国龙,体现了龙的有容乃大。近世把龙与西方那种可以喷火吐毒的“dragon”相对译。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多议论“龙”的本义,杂说纷出。有的说,龙的真身是扬子鳄;有的说是胚胎;更多的人说是蛇或是牛马鹿鱼等等各种动物在图腾崇拜阶段的萃合。这样的假说本身也是对龙之形相的一种整合。

  我们可能是太想弄清楚龙的来龙去脉,于是常将考古出土的那些新石器时代名称不可考究的上古器物形相都轻易地称之为龙。事实上,在古文献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中,龙一直是一个所指迥异而且混乱的概念。

  有时,我们的祖先所说的龙,包括二月二龙抬头,指的是天上的龙星;有时,书中提到捉龙寻龙以及我们现在常用的“来龙去脉”之龙,其实是山势走向——这是一个风水术上的概念;还有的时候,龙是一股龙卷风;是一些未明的上古动物化石;是水中的树根,乃至一塘浑水——后汉桓帝永康年间,巴郡声称有黄龙现世,太守也就以为祥瑞,上报邀功。但实际情况是,最初是几个乡人去游泳时看到池水混浊,于是相互恐吓,警告说:“小心啊,这里面有黄龙呢。”

  □朱琺(大学教师)

  8 9 10 11 13/本报记者 方李敏 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