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特别报道
上一篇

老家父亲变“潮人”

2012年01月2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过年期间,父亲在县城开的网吧顾客更少了。本报记者 仲玉维 摄

  地点:山东五莲

  乡言:网吧顶峰时候,视频开始流行,看到电脑那头“活生生”的人,人们兴奋了好一阵,见网友也流行起来。

  ——开网吧的父亲

  今年,父亲55岁了,他一手经营的“网吧”,也迎来了11岁的生日。

  2001年,我考上大学那年,父亲开了“网吧”,还用上了QQ。

  大学宿舍的姐妹们听说之后,纷纷加父亲为好友。那个年代,上网于年轻人,还是件很潮的事,何况是长辈。

  11年间,父亲由壮年步入老年。他的网吧经历了兴起与衰落。

  开网吧父亲上火掉牙

  戴着老花镜、低着头、食指小心翼翼地摁着键盘,时不时还得抬头看看显示器。

  这是父亲打字的姿势,虽然敲字很慢,却少有错别字。

  2001年,“电脑要从娃娃抓起”、“21世纪不懂电脑的人将是文盲”,类似广告语的口号充斥在人们头脑中。那时“上网”还叫“冲浪”。父亲到周边城市考察、打探网吧前景、筹集资金……

  父亲做了个决定:开网吧。

  他从青岛买来14台台式电脑,机器配置128内存,CPU还不到1G,网线是电话线,到机房上网,都需要套上鞋套。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父亲,还面临一个严峻考验:不懂英文和电脑术语,“鼠标都不敢乱动;主机也不敢拆。”他回忆说,开机、关机,网上邻居如何使用,他都得用笔记本记下每一个步骤。

  当时还有人偷CPU,“丢一个得800块,你妈都偷着哭。”父亲说。

  旁边的母亲插话:“你爸上火,还掉了一颗牙,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县城网吧的兴与衰

  2006年,父亲的“世香网吧”达到中等规模,拥有48台电脑。五莲县城里的网吧也达到38家,每小时上网费用在2-3元,上网出现排队的景观。

  “顶峰的时候,视频开始流行,看到电脑那头‘活生生’的人,人们兴奋了好一阵;见‘网友’也流行起来了;考上大学的来网吧查分的多了。”父亲每每说到这一段,都会兴高采烈。他感叹,从这个网吧里走出的大学生工作后,组织聚会时成群结队看看他这个“老头”,让他感到欣慰。

  “世香网吧”的生意从2008年后暗淡下来,随着私人电脑、笔记本开始普及,网吧收费即便是1元每小时,都鲜有人光顾。

  今年过年回老家,父亲的网吧只剩下了十几台电脑。

  父亲也承认“网吧”这个行业已脱掉了当初的光鲜,逐步走向夕阳。

  父亲微博很“给力”

  虽然网吧衰落了,但父亲越来越自信了。

  父亲一直用着QQ,我在北京工作,与父亲相隔近700公里,但我们的距离很近。

  他常会来电话或是短信,说到有篇文章不错,我给你QQ发离线了。

  去年十一国庆节,我和妹妹偶然发现父亲竟然也开了微博,还是个“微博控”。

  “@牵挂中”,是父亲微博名字,也是我的粉丝。

  “上次看你的稿子@仲玉维 的稿子,有个地名错了,想打电话更正,没想到过了几天更正了。那个东北的地名,我去过。早知道有奖,我给你们报社打电话@新京报”。我看了看这条微博的日期,没错,有那么一回事。我对自己说,以后认真写稿,不再马虎。

  仔细看了父亲的微博,“给力”、“无语”这些网络流行词,也被他用得淋漓尽致。

  我想,这些都应该感谢网吧、网络。

  本报记者 仲玉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