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头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1:头版
上一篇

海淀清河 居民盼清河变“河清”

2012年01月2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1月4日,清河附近一处河道的排水口,大量污水流进河道。本报记者 杨杰 摄

  地点:海淀清河

  乡言:不管什么哈佛不哈佛的,只要早点开张让大伙儿能去看病就念佛了。

  ——邻居一位大妈

  搬到海淀清河,算来已有6年了。作为一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初到清河时感觉很奇怪,这里繁华而慌乱,就像是一个大集市。

  这些年,清河人充分感受了清河的变与不变。

  门前道路改造变宽了

  前几年,我家小区门前的那条马路是个练车的好地方,因为你在驾校的时候,师傅们根本不会教你怎么在一条仅有一车宽的道路上会车,周围还有无数的行人乱窜。

  菜摊儿就在路边,摆放的位置仿佛经过计算,你只能紧贴着它们才能蹭过去,摇下车窗,就可以从菜摊上抄起两根黄瓜或者一个西红柿。

  如今这条马路改造了,比以前宽了,但距离我们小区更近了。由于家人不愿忍受汽车的噪音,我在临街的窗户安装了隔音窗,虽然一千多元一平方米,不过也真好使,楼下的汽车按喇叭,跟蚊子叫似的。

  但我还是怀念夏日里开着窗户凉风习习,听着小贩吆喝声的夜晚。

  希望清河名副其实

  说了变化,这些年不变的就是清河的臭。

  人潮汹涌的清河桥下,滔滔污水毫无遮拦地直排入清河,臭气冲天。每次开车路过此处,我都得赶紧摇上车窗,走路的话只能掩鼻紧跑几步了。

  听住在附近的人说,这清河一直就是京北的“龙须沟”,好在以前北京雨水充沛,倒也不显得很臭。后来上游来水渐渐少了,清河就变得越来越臭。

  清河污水处理厂刚建好的那两年,清河也清过一阵,可没过两年,随着附近一个又一个居住小区拔地而起,这清河又臭得不行了。原因说是污水来量已超过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多余的污水只能直排入河。

  事实上,附近不少居民是被开发商的广告吸引来这里买房的。

  广告上,这里河水潺潺,绿草如茵,不知还有多少人梦想过旁晚和家人在河道旁散步,在凉亭里歇息。但入住后才发现被骗,但也不能说广告骗了他们,毕竟广告放不出味道来。也有要买房的人实地踏访,被清河的臭水惊着了,不过售楼小姐轻语安慰道:很快就会治理好。

  北京市水务局表示,要在今年春天开始在清河投放除臭剂,新的污水处理设施也有望在今年投入使用。

  这里的居民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清河能有一河清水。

  数十万人盼三甲医院

  每个人都希望在离家不太远又不太近的地方有一家大医院。清河数十万人口,却没有“三甲”医院,但清河有两家全国知名的“医疗机构”。

  一家是999急救中心。

  有一次我划破了一个口子,不深却有七八厘米长,想去999急救中心找医生处理。

  在急救中心门口,看着救护车呼啸着进出,门口还有一辆破中巴改造的24小时寿衣店,以及一群群低语的人们。我忽然觉得伤口不疼了,到家门口的药店买点红药水了事。

  另一家是北京市法医鉴定中心。每次路过看着那几栋灰楼,心里总会有些不舒服。

  眼瞅着两大“医疗机构”,都不是很随便能用得上的。药店和民营小医院就如雨后春笋般在清河多了起来,但我和邻居们还是盼着能有一家三甲医院。

  新清河医院建了好几年,大楼挺漂亮,现在还没开张。我特意问了知情人,说是这医院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国内医疗机构合作,大家某些理念谈不拢。

  邻居一位大妈说,不管什么哈佛不哈佛的,只要早点开张让大伙儿能去看病就念佛了。

  本报记者 饶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