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大过龙年·民俗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大过龙年·民俗

见龙在田 中国节庆民俗中的龙

2012年01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舞龙是中国节庆的传统项目,也是龙文化在民俗中的体现。图/CFP

  龙文化之于炎黄世胄的中华民族,千余年来血脉传承,连绵不绝。

  民俗中的龙文化,也日渐脱离九五之尊的皇族专利,还原于真实生动的民间。活泼泼的世俗民生与自然崇拜时而对抗,时而调和。百姓的智慧与信仰随着时世变迁而变迁,愈发显出龙文化的家喻户晓与博大精深来。

  龙年的官俗与民俗

  民俗中的龙文化是官俗与民俗的合二为一。有的是官俗民产,有的是民俗官用,是一种放射性的文化。

  比如龙的称谓。龙生九子,各有其责,龙在生肖中排在第五位。所以有九五之尊之说,九和五代表皇上权力。但是,龙年出生的人都属龙,这一点是皇上不能包办的。中国人又被称为龙的传人。所以龙年更值得大家庆祝。

  民俗称南龙北狮。南方耍龙,江北耍狮。民国之前还有皇帝的时候,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不准耍龙,因为皇上叫真龙天子。民国之后,舞龙就在中国大江南北都兴起了。

  今年的北京庙会门前好多都搭起了龙门,就是为了取鲤鱼跃龙门之意。明年是壬辰水龙之年,赶上了六十年一遇的长流之水龙年,比较特殊,因此要跃龙门。

  少数民族也有龙文化。南方有的地区舞龙,有的舞麒麟,凡是求雨的地方都要舞龙,但要是大涝的地方,就舞麒麟。56个民族,只要舞龙,就是祈雨的表示。

  在北方门头沟地区,还有晒龙王,鞭打龙王的习俗,只要不下雨,就抬到永定河边晒它,也让它尝尝干旱的苦头,再不下雨,就鞭打它。可见老百姓对龙的信仰,不全是封建迷信的。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海有海龙,江有江龙,湖有湖龙,井有井龙,泉有泉龙。

  北京还有很多孽龙在守卫,像北新桥。传说有孽龙守护海眼,一出来就闹水灾,百姓希望风调雨顺,于是当年刘伯温对孽龙说,除非桥变旧了才放它出来,所以百姓取名叫北新桥,永远不让它变旧。

  崇文门也压着一条孽龙,北京有个说法叫九门八点一口钟。九个城门,八个打点,一个打钟,传说压在那里的孽龙打点才出来,所以崇文门永远不打点,只打钟。(采访整理自民俗学家 王作揖)

  本报记者 刘雅婧

  龙为祖先,龙入民俗

  中国的很多民族都有崇龙的习惯,因此,顺理成章,中国人往往自称为龙的子孙和龙的传人。

  上古祭祀中,有以鳄代龙的巫术形式;在商代,刚刚诞生的龙又成了商王朝及诸方国共同尊崇的通天神兽。于是,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神通、最为聪慧的神兽。随着历史的推移与民族的形成,一些民族将关于自己祖先的传说与龙联系在一起,以提高本民族的尊严与凝聚力。史籍中最为典型的记述当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夷祖先的神话: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舔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继。

  这段文字记载的应当是哀牢夷口口相传的神话,然而其中隐藏着事实真相的遗迹。对龙的崇拜盛行于商。此后在长时间、长距离的发展延续中,必然会产生各种扭曲与变异。直至今天,中国一些民族仍保留着崇龙观念,他们甚至认为,龙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神性动物。不过,人们心中的“龙”,已然各有不同。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中国道教有“天官当令是上元”的说法,据说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上元之夜家家要点灯庆贺,因而这一天又称“灯节”。东汉明帝信奉佛教,他要求宫廷、寺院在上元之夜“燃灯表佛”,又命士族、百姓一律挂灯敬佛。于是,灯节逐步演变成了汉族民间的盛大节日。在元宵节中,舞龙灯的活动必不可少。(张弘)

  龙抬头忌吃米

  既然到了龙年,我们更要多聊一聊和龙有关的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民间素有舞龙灯的讲究,舞龙灯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吴自牧笔下似乎是静止的龙灯,也有舞动起来像是辛弃疾所说“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到了明清两代,舞龙灯更为流行。

  到了农历的二月初二,是龙抬头,民俗中认为这一天蛰伏一冬的龙要开始抬头活动了,之后雨水也会逐渐多起来。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北方一些人会在这一天用彩纸、草节、细秫稭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也是留龙在家之意。人们还会把这一天的食物都称为龙身上之物,比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人们在这一天会多吃面食,因为龙须、龙鳞吃了对龙并没有大伤害,但是米饭是不能吃的,米饭是龙子。

  和龙有关的还有端午节,赛龙舟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赛龙舟是端午中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形式。

  如今,龙不再只是代表皇权了,它更多是吉祥的神物,不管是舞龙灯、跳龙舞还是赛龙舟,都是为了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欢乐。

  (姜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