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大过龙年·视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大过龙年·视觉

龙飞凤舞 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中的“龙”

2012年01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甲骨文
金文
秦篆
居延汉简
汉石门颂
王羲之书(晋)
张旭书古诗四帖(唐)
怀素书秋兴八首(唐)
黄庭坚(宋)
苏轼(宋)
米芾书天马赋(宋)
唐寅(明)
何绍基(清)
二龙戏珠
九龙壁
九龙壁
龙纹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体形简洁,它着意经营的是龙的整体姿态,力图表现出龙的飞腾威武之状。
夔龙 夔,相传也是一种奇兽,苍色无角,一足能行。龙和夔在相当多的铜器上合成为一种,头龙,身为夔,称为夔龙。
汉龙 汉龙的艺术形象,与汉帝国的特征相吻合,博大凶猛,生机勃勃,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卷云龙纹 汉漆器出现龙身和云纹结合,二者交错重叠。
1
2
3
4

  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具有怎样的形象,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为古代建筑、雕刻、绣绘中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性团。龙珠,在《通雅》中有“龙珠在额”的说法,传说龙珠是一种珍宝,可以避水。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九龙壁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壁长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9龙,中央坐龙,两侧各4条行龙。两端戗脊异于其他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

  龙袍

  1 宋代龙袍

  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2 元代龙袍

  元代龙袍,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3 明代龙袍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为主,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4 清代龙袍

  清代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绣有九条龙。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