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只有通过对金融体制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利率更加市场化,银行利润才会回归合理。
在经历去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受到外部出口需求减少和内部通胀压力的影响,实体经济经营出现困难。而与此相反的是,银行业却独善其身,利润出现了大幅增长,从已经公布前三季度业绩的几家上市银行来看,利润增长普遍在40%-50%。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预计,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人均利润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员工,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陈永杰认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等暴利行业。
不客气的说,银行的暴利是通过以低利率“抢老百姓的钱袋子、以高利率”抢贷款企业的钱袋子得来的。在去年控制通胀过程中,央行主要采用了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非提高利率的办法。这种通过控制可贷资金量,而不是垫高资金使用成本的控通胀政策,带来两个重要影响:一是银行能从储户手中取得廉价资金;二是加剧了实体经济对有限资金的争夺,抬高了实际贷款利率。一低一高,自然形成了丰厚的利差。
如果说银行巨大的利差是“天时地利”,那么银行本身的业务经营则是“人和”了。银保合作、银信合作、各项小额收费都是银行“创收”的重要阵地,中国银行业的收费力度,堪称全球第一。即使有关部门曾叫停34项收费,一些银行却又“研发”出新的收费项目,以保持利润持续增长。
究其本质来看,还是源于市场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竞争。由于行业的特殊垄断地位,银行可以对不同企业贷款实施歧视性定价,另一方面垄断使得国有大型银行缺乏必要有效竞争,使之可以独享高额垄断利润。与其他国有垄断行业一样,国家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和管理制度,出于国家金融安全考虑,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之处在于,银行业在获得多方呵护之后,却亦暴露出贪婪的本性。按照当前利率水平,有研究人士计算,全国储户少说每年要因储蓄存款贬值而缴纳2万亿-3万亿的隐形“通胀税”。
值得警惕的是,银行的高利润挤占了实体企业的利润,并不能长久,反而隐忧巨大,银行毕竟是寄生于实体经济之上,如果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大量倒闭,必然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问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政府出手,才可能解开这个局。只有通过对金融体制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利率更加市场化,银行利润才会回归合理。另外,如何从目前依赖利差收入转而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何返利于民,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是银行业目前亟须思考的难题。
□王莹(上海 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