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文娱新闻·综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2:文娱新闻·综合
下一篇

波兰诺奖诗人辛波丝卡去世

享年88岁,代表作《一见钟情》曾催生电影《红》

2012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辛波丝卡后期视野开阔,转化为一个世界性诗人。

  本报讯 (记者刘雅婧)据《纽约时报》消息,有“诗坛莫扎特”之称的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于2月1日在克拉科夫去世,享年88岁。她曾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波兰第三位获得诺奖的文学家。

  代表作启发电影《红》

  波兰文学翻译家林洪亮向本报记者介绍,作为波兰文坛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辛波丝卡写诗六十年,发表不到四百首,出版过十六本诗集。“其作品不是单纯凭灵感而写作,更多是经过精心思考,长久酝酿。”代表作有《一见钟情》《回家》等。其中,《一见钟情》影响广泛,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受其启发拍出了“红白蓝三部曲”中的《红》。香港导演杜琪峰拍摄的电影《向左走向右走》也安排女主角朗读《一见钟情》。

  诗集《呼唤雪人》2000年引进中国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着社会学和波兰文学教育背景的辛波丝卡,一生创作都带有深厚的社会性和思想性,早期作品《我追寻文字》(后更名为《存活的理由》)受波兰共产主义政治局势影响,致力社会主义建设;后期逐渐转向更大视野的社会问题和世界问题,关注朝鲜和越南战争。

  林洪亮曾于2000年在国内首次翻译引进辛波丝卡的《呼唤雪人》,该诗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辛波丝卡共196首诗集和40篇小评论。林洪亮介绍,该诗集代表着辛波丝卡的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型;诗集1957年在波兰出版时,政治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已经抛开了官方导向的政治主题,坚持了独立思考,内容触及人与社会、历史、爱情的关系;“从政治诗人过渡为世界性诗人”。

  据林洪亮描述,声名在外的辛波丝卡在生活里却安静内向,不喜欢出风头,甚至很少演讲,一生坚持用母语写作,也使用法文创作,作品风格优美严谨。

  ■ 延伸话题

  为何波兰四摘诺奖?

  波兰文学家包括辛波丝卡在内,已经有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语种的波兰文学为何能获得如此大的世界影响?林洪亮表示,国内文学作品创作无需刻意迎合诺贝尔奖,但是文化部门要向波兰政府学习,重视培养本国文学的外国翻译。波兰非常重视文学作品在外国的翻译输出工作,外籍翻译者翻译了波兰文学作品,政府会颁发文化贡献奖章甚至勋章,积极鼓励创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