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小小的崛起

2012年02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阅读观察】

  一个月前,代表着一年阅读风向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意外——这一季,没有重量级作家交出重量级的长篇小说,作为惟一的例外,李锐的新长篇《张马丁的第八天》也不过区区十万字,比一部中篇小说稍稍长了一点点而已。而与此同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和刘醒龙对谈的主题,则是中短篇小说的写作动力,而李洱、冯唐、盛可以等作家干脆拿出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恰好,一套包括阿迪加、陶尔、向田邦子等作家在内的短篇小说译丛“短经典”在过去一年悄悄崛起,引起读书界的极大关注。看上去,我们似乎正在迎来一个短篇小说的时代,作家愿意写,读者也愿意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短篇小说在中国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作家如果只写短篇小说,甚至很难获得真正的公共影响。于是文学刊物热衷长篇,文学评奖青睐长篇,出版社也乐意出版长篇,畅销书排行榜上,更是很难看见短篇小说集的影子。对比雷蒙德·卡佛、安·贝蒂、约翰·奇弗等以短篇小说进入文学史的西方作家,我们的创作与阅读,似乎在无意之中缺失了一环。

  作家们对这种现状当然不满意,所以王安忆会在为“短经典”系列作序时提醒人们注意短篇小说精致的美,所以迟子建会在获得短篇小说大奖时首先感谢读者对这一文体本身的关心。过去两年,以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为开始,一批国外优秀短篇小说作家和作品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也悄然培养出新一代短篇小说的读者。据出版方介绍,“短经典”丛书将出到100种,并明确向读者传达出“短的也可以是美好的、经典的”这一理念,以此作为契机,中国文学在短篇创作方面的突破,或许也将迎来机会。

  当然,仅仅依靠一两套书的力量,其实难以改变短篇小说阅读和写作的疲软格局。中国当代文学当中短篇小说影响力的缺失,可能也有更多元的原因。但在西方短篇小说的冲击之下,读者越来越习惯短篇小说的文学技巧而不仅仅依赖于长篇故事作为阅读动力之后,作家们的写作空间,无论如何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或许是当下短篇小说出版和阅读的小潮流之后,暗中的意义所在。

  □小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