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析
春节的喜庆气氛,未必要靠烟花爆竹来衬托。不能简单一刀切地用行政权力去禁止,明智的方法是在尊重权利,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渐进改良,建立现代文明下的春节新民俗。
今年春节,许多北京人都有一个突出的感受:今年燃放烟花爆竹是出奇的“冷”,买的人少了,放的人也少了,集中燃放的时间也短了。
相关统计数据印证了这样的感觉:北京花炮进货量减少十万余箱,零售摊点减少两成,今年的除夕至初一早七时,共清运烟花残屑1423吨,比去年同期的2380吨减少近千吨。而新京报“京报调查”对部分北京居民的调查也表明,80.1%的受访者燃放烟花减少了,基本没怎么燃放。
而对于燃放烟花减少的原因,39.9%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增加不多,鞭炮涨价,只好少买点。这个原因不难分析,过去一年多,国内通胀水平高居不下,让一般民众苦不堪言。城市家庭用于食品等基本生活品的开支,大大增加,这必然压缩了其他方面的支出,而燃放烟花属于娱乐性的消费开支,有着极大的弹性,中低收入的家庭自然会减少这方面的花费。
选择“为了环保,燃放鞭炮造成空气污染”的受访者则高达65.6%。这背后,反映出民众对于空气污染认知的转变。燃放烟花总被认为是喜庆而欢乐的活动,没人将之与污染、有害健康联系起来。然而,北京这几年空气污染的加重,尤其是去年10月以来的一次次雾霾天,让民众感受到很大触动,空气污染知识迅速得到普及。而除夕夜PM2.5数据的公布,1593微克每立方米的天量,让北京市民第一次实实在在看到烟花爆竹之害。民众环保观念的觉醒,是今年燃放鞭炮减少的最重要原因。
40.6%的受访者还认为,他们减少燃放是为了安全。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建立在一次次血的教训基础上。北京这几年的烟花爆竹燃放,各类致伤致残、火灾等事故从来不断,对此,媒体总不遗余力加以报道。这些事故对于民众警示作用不可小觑,它让人越来越认识到,在城市这样人口和建筑高密度的区域,烟花爆竹燃放存在的高风险,为自己和家人安全,少一些烟花之乐又有何妨?
不难判断,北京烟花爆竹解禁6年来,市民对于烟花爆竹的新鲜感和愉悦感呈逐步走低之势。与此同时,市民对于烟花爆竹的负面作用,认知则一年年加深。这是一种理性的转变,对此,政府不妨因势利导,将之作为改良春节民俗的一个契机。
春节的喜庆气氛,未必要靠烟花爆竹来衬托。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时代,在高密度居住的城市,烟花爆竹其实有些格格不入。对此,当然不能简单一刀切地用行政权力去禁止,明智的方法是在尊重权利,尊重民俗的基础上,做一些渐进的改良,建立现代文明下的春节新民俗。
例如,燃放鞭炮贵在街头参与之乐,所以,政府不妨发挥文化的创意,多组织发动一些参与式的街头文化活动,吸引民众的参与。只要有好点子,再加上一些现代的声光科技,把大街小巷都变成民众娱乐狂欢的舞台,许多燃放鞭炮的需求自然会被替代。政府应该通过微博短信、公益广告等多种鲜活的方式,继续推动燃放鞭炮的减量,避免大规模集中燃放,并通过政策手段,逐步让环保烟花爆竹的销售燃放成为主流。
□于平(本报评论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