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特别报道
上一篇

父辈的打工潮

2012年02月0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临澧县城紧邻龙溪村,城镇化未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本报记者 黄锐

  地点: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乡言:就望着你快点毕业,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媳妇,生个孩子。我和你妈两个人帮你们带,我们就不用再打工了。——姨父对儿子说

  往年春节回老家,听说的都是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消息。今年春节,发现老家的父辈们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外出打工潮。

  村里“驻长沙办事处”

  我的老家安福镇龙溪村,位于“街边上”,往东走几步就到了县城最繁华的207国道。随着县城扩张,村里田地被征,村民有了城镇户口。

  但城镇化并未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连村民原先的谋生手段也逐渐被淘汰。 

  叔叔和婶婶原本就在当地赚钱,叔叔开拖拉机拉建材,婶婶则在大街上卖盒饭。后来,满大街饭馆越来越多,卖盒饭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开拖拉机运输沙石的活儿也被大型卡车挤了。

  两年前,叔叔的女儿考上长沙的一所本科院校,叔叔和婶婶也跟着去长沙打拼。叔叔在长沙一家贩卖蛇肉的店里开车送货,婶婶则在长沙一所大学附近的餐馆里当起服务员。

  这两年春节回家,叔叔和婶婶都会带上两三个村里人去长沙找活儿,村里人去到长沙也先找叔叔了解情况,他家成了龙溪村“驻长沙办事处”。

  “在县里搞事没味。”这是促使父辈们出门打工的最大动力。他们口中的“没味”,可以理解为“县里工作少,工资低,外面更好玩”。

  “人才市场”开到农家

  和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同,五六十岁的父辈们不会选择到北上广,而是在省内或者武汉等地。打工方式也不是进厂,多从事餐饮、宾馆等服务业。

  他们的子女多是上了大学或是已经出去打工,“孩子反正不用太操心了,县里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不出去打工又能干什么呢?”这是他们普遍的想法。

  过年时亲朋们团聚,父辈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诸如“哪个地方有份工作很不错,过年后介绍你去”,“过年后准备到某地某个馆子里,老板很大方,比在县里强多了”等等,真有点儿把人才市场开到家里的意思。

  偶尔也交流下在外面的见闻和趣事:比如用不惯坐式抽水马桶,上厕所时恨不得两脚蹲在马桶上;碰到商场里感应式的水龙头又拍又拧闹了笑话等等。

  “打工打到带孙子”

  小姨和姨父在外打工已十几年,两口子都是奔五十的人了,靠打工供儿子上大学。

  这次过年回家,姨父对儿子说:“现在就望着你快点毕业,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媳妇,生个孩子。我和你妈两个人帮你们带,我们就不用打工,也打不动了”。

  “最好在外面考个公务员,搞个官当当,别像你爸你妈一辈子打工也没搞出个名堂”,有亲友说道。

  小姨和姨父的想法很简单,儿子读完大学出来,“总比我们这样打工的高级些”。

  今年,小姨家盖了新楼房,但没有装修和置办新家具,用老家的话说就是“撑起了一个壳壳儿”。姨父说,得等到儿子结婚前才能装修,到时住不住还两说,现在装修好没什么用。

  在老家,“只撑起一个壳壳儿”的房屋随处可见,大都是空屋或者只有老人在家。

  本报记者 黄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