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旅游公社·行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旅游公社·行者

任末末 放空又遇见自己的“间隔季”(1)

2012年02月0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任末末(前排左一)在印度的蓝色之城梅兰加尔古堡和当地的朋友们留影。

  ■ 行者档案

  任末末,80后,目前为上班一族。去年她辞职独自旅行四个月,创造了一个自己的旅行词语——“间隔季”,把自己放空一个季节,不与自己做心理斗争,只是跟随自己的心意生活一段时间。

  任末末看起来白皙、安静、自在,不太像个行者或旅行达人。我们相约见面多次,她总忙于工作和加班,能够想象出她被工作绑架的样子,和城市里其他忙碌的年轻人一样。可是,一个旅行者应该怎样呢?任末末告诉我,“旅行本身就是回报,如果你学会了在长途旅行中如何生活,就知道如何在朝九晚五的日常生活中过出味道来。”

  “间隔季”是一种认识自我的生活方式

  任末末总是很随性,旅行不喜欢做计划,不是那种提前一年在网上抢购廉价机票的人,也不是那种做足了攻略再出发的人。忙于工作时,会利用短暂的周末加上年假就去了某一地,这样的行动有点拿着地图指哪打哪的意思,偶尔也会稍微提前几天做个简单的计划。因为她发现,“很早出发、深夜返程的航班,价格总是很实在。”但是如果凌晨到达北京,第二天一早去上班,你就能看到一个黑眼圈的姑娘继续自己上班族的日常生活,并且精神抖擞。所以,在旅行博客的留言中,她要告诉那一串的羡慕嫉妒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旅行。

  任末末对旅行的决定向来很快。去年的春天,她决定开始自己的一段“间隔季”,这个词语源于《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间隔年翻译为Gap Year,通常指的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为期一年的旅行,体验与自己原本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任末末演化为属于自己的“间隔季”。后来当她独自上路,才发现这个概念也许并不为西方青年知道,但是这种“间隔年”的生活方式是很多青年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有修学旅行的人、有边旅行边学习的人、有辞职旅行的人等等,这些青年当中也包括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

  在老挝琅勃拉邦的青年旅舍,住着来自不同国家的背包客。凉台的长廊上,任末末和几个偶遇的中国女孩正用汉语聊天,大家正讨论当时去世不久的歌手艾米·怀恩豪斯的国籍。这时,一直坐在旁边沉默的英国男孩用标准的汉语说了一句:她是英国歌手。几个中国姑娘不由得倒吸了口凉气,原来这个懂汉语的人已经“偷听”很久了。

  (下转D11版)

  D10-D11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燕

  图片由本人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