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人文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人文专栏
下一篇

英国女王与皇室经费

2012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史象万千】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关键的问题不在有没有皇帝,而在权力受不受制约。受到制约的权力就丧失了对国民的财富剥夺权。

  洪振快 历史学者

  1952年2月6日加冕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至今已在位60年,是除1837年至1901年间在位共6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之外,英国千年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美国《时代》周刊1月16日的一篇文章,以“女王的智慧”为题,概括女王有品格谦逊、勤于政务等良好品格。伊丽莎白二世还曾被看做是“世界甜心”。看起来,世界上对这位“祖母级”的女王多有好感,而少有恶感。

  与西方人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女王多有好感不同,中国人对女王是没有好感的,对皇帝的记忆也多为痛苦和厌弃。这种不同,实根柢于历史实践的差异。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集权专制的象征,是民众痛苦的根源;而在西方历史上,皇帝、女王并不一定代表集权和专制,其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民众痛苦。

  这种差异,颇堪回味。按中国人通常的理解,皇帝等同于专制之恶。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任何社会,都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至于这个机构的首领,总会有一个名称,或叫皇帝,或为其他什么。这个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是否有无法制约的权力。

  中国人对皇帝的厌弃,和英国人对女王的好感,原因皆在于此:是否将所有权集中在其手中?若是,则权力无法制约之恶必然出现;若非,则没有什么大问题。

  英国历史上的君主,其权力既受贵族之约制,又受教权之约束,故没有中国古代皇帝那种无上之权力,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皇帝那种集权专制之恶,其国人对君主的恶感并不强烈,故在17世纪实现了民主制度的转型,保留君主,但“王在法下”。

  英国是近现代世界各国民主政制的先行者。至19世纪,欧洲各国在民主化浪潮中纷纷转型,有不少国家选择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延续至今者有荷兰、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等国。

  实行君主立宪,保留君主,一个代价是国民必须支付王室费用。在19世纪末,欧洲几个君主立宪国所支付的王室费用如下:1900年,英国王室费用为409060镑,占财政支出的0.3%;荷兰,1901年王室费用为80万荷兰盾,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大约0.5%;奥地利,1901年王室费用为930万克郎,占预算支出总额的大约0.6%;丹麦,1901年王室费用为1203200克朗,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大约1.7%。(数据采自《新译列国岁计政要》,1901年海上译社译本,下同)

  总体来看,欧洲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在20世纪初王室费用大多不超过国家财政支出的1%。另一些国家,如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的日本,其中央财政收入,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三十四年财政支出分别约为2.87亿日元和2.76亿日元,而皇室经费都是300万日元,皇室费用占财政支出比大致是1%。

  而在当时一些还没有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如朝鲜,1899年皇室费65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6471132元的约10%,此外还有宫内省费1447351元,占财政支出的22%;土耳其,1897-1898年份,皇室费为882059土耳其镑,占财政支出总额18429411镑的大约4.8%。

  实际上,社会的维系须有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是有价格的,享受公共服务必须支付成本。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国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不一样。

  19世纪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的欧洲国家,以不到1%的财政支出供养皇室,既比那些没有实现民主化的国家节省得多,也比那些用暴风骤雨式的社会运动实现政治转型的国家所支付的社会代价要小得多。至今,欧洲那些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都是经济、文化、科技发达的国家,国民的生活也堪称幸福,国民对王室的存在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

  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关键的问题不在有没有皇帝,而在权力受不受制约。受到制约的权力就丧失了对国民的财富剥夺权,国民虽然可能需为皇室的存在支付1%的财政支出,但比无皇室之名却剥夺国民财富远超1%的政制要好得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