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北京新闻·时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北京新闻·时政
下一篇

“民间文物”将亮明身份

2826项普查登记文物上半年挂牌,千名文化遗产监督员即将上岗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本报讯 (记者王佳琳)散布于京城各处的普查登记文物,今年将把自己的“文物身份”贴在明处。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将给2826项“普查登记文物”挂牌,让公众一眼就能识别出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珍宝。

  占不可移动文物七成以上

  昨日,北京市文物局表示,为全面落实文物安全监管措施,确保全市文物建筑的安全,即日起,市、区文物部门在全市正式启动“2826项普查登记文物挂牌工程”和“千名文化遗产监督员上岗工程”。

  普查登记文物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据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北京共有普查登记文物2826项,约占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73.6%。

  这些文物分布在全市16个区县,但分布并不均匀。由于开发相对较晚,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遗存最多,达447处。

  名人故居将有历史说明

  今后,北京将进一步加强2826处普查登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保护措施。

  今年上半年,各区县文物部门将对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设立普查登记文物的保护标志,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有望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北京还将对包括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普查登记项目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加强研究,挖掘文化内涵,对名人故居、重要历史事件等进行说明展示。

  另外,北京还将从全市热爱文物并热心遗产保护的人士中聘请1000名监督员,上岗监督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东城区和西城区将作为试点区域,推广文物安全监督员全覆盖的管理模式,力争每一处普查登记文物都有专人巡视监管。

  ■ 现状

  普查登记文物多被社会占用

  虽然资源丰富,但这类文物的身份却一直含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文物法规,对各级文保单位明确规定,文物部门对文保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监管机制较为完善。但普查登记文物,因尚未列为文保单位,且均被社会所占用,容易发生文物被拆毁的被动情况,给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此前被拆毁的梁林故居,就属于这类文物。

  ■ 背景

  普查登记文物损毁状况 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正式公布具体普查数据。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不过其中有近3万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

  而在这类消失的文物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的情况几乎没有,大量消失的是没有任何定级、只是被区县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此次北京市即将进行挂牌的这一级别的文物。

  北京各区县普查登记文物分布

  东城区 209

  西城区 215

  朝阳区 89

  海淀区 222

  丰台区 64

  石景山区 69

  密云县 289

  怀柔区 75

  顺义区 23

  平谷区 157

  通州区 185

  大兴区 51

  房山区 250

  门头沟区 447

  昌平区 129

  延庆县 352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