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公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公益

12岁流浪儿难住公益组织

两年间走遍40多个地方,曾8次从光爱学校出走多次离开助养家庭,公益组织希望各界出谋划策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2月10日,12岁的小鹏(化名)与记者见面述说心事。本报记者 韩萌 摄

  昨天,是学生开学的日子。可12岁的小鹏(化名)却仍在北京街头流浪。

  近日,小鹏找到本报,希望有家庭能收养他。

  但经记者了解,他有监护人,也曾得到北京光爱学校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帮助和收留,但他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多次离开助养家庭和学校。

  在光爱学校,石青华校长为小鹏专门请了心理老师,儿慈会也为他安排了心理疏导,但每次都因他的出走无疾而终。

  石青华校长认为,小鹏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上的限制,即使有家庭能收养小鹏,恐怕小鹏在收养家庭也待不长久。

  小鹏的实际监护人是其大姨夫妇,儿慈会工作人员董福广说,根据目前法律,小鹏应遣送回原籍,由其监护人照顾。但事实上,大姨夫妇无力照顾小鹏,小鹏也不愿回大姨家。他的情况也符合我国《收养法》第四条的规定,属于可以被收养的对象。

  光爱学校和儿慈会希望社会各界能出谋划策,找到一个好办法帮助这个孩子,在他18岁之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 人物

  飘在路上的孩子

  “再这样下去,我就毁了,我还小,我不应该这样生活。”小鹏侧坐在桌前,低眉顺眼地抠着手指头,声音小小的,不与人对视。

  这个单薄的12岁男孩,让第一次接触他的人感到心疼。

  2010年5月,从湖南衡阳老家出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国40多个城市,最南到过海口,最北到过哈尔滨。

  上周五,他拨通报社热线,希望媒体给他找个家,他说他想上学,他想有个家。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求助媒体,也不是第一次倾诉他的愿望。

  他,就像一只没有帆的小船,早早地驶进社会里,却回不了岸。

  流浪全国40多个城市

  这是个长相俊秀的孩子,眼睛又黑又亮,鼻子小巧挺直,牙齿白白的。穿着还算齐整,短款的黑色波司登羽绒服、干净的白色运动鞋。

  “我累了,我不应该这么早就进入社会,想过安稳的生活,我想上学,你能帮我找个家吗?”

  小鹏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石市乡醒狮村,8个月大时,父亲抛下他们母子俩走了,母亲变疯,由外公外婆把他送到大姨家抚养。

  2009年,外公外婆去世,大姨父摔坏了脚,没有经济能力照顾他,大姨和大姨父常因为他吵架,上到小学五年级的他辍学了。

  “也没什么原因,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没人关心我,就走了。”到了火车站,小鹏混进火车站,混上火车。至今,40多个城市留下他的足迹。

  兜里没钱,就试着向旅客乞讨,小鹏有一套自己的“乞讨经”。

  小鹏会与旅客“交流”,说他的经历,谈他的未来规划,最多时,有人给过200元。

  他的话得到他的大姨徐菊香的证实,徐菊香说,隔三岔五小鹏就会打电话回去,告诉她又到哪了,“我让他回来也不听,我也管不了他,只要不出事,就随他吧。”

  小鹏所在村的村支书周书记也说,早就听说这个孩子在外面跑,但没人管。

  隐藏多次出走的实情

  他晚上过夜只在火车站、医院、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地方24小时都有人,安全,睡着了没危险。”

  他也尝试过打工,就在几天前,他还在一家火锅店洗碗,但干了十几天就被辞了,老板担心他的年龄给店里惹麻烦。

  最好的时光是2009年前,每天只是上学,不愁吃喝。

  流浪后最好的时光是在石家庄,瑜伽教练王波(化名)短暂收留他的日子。

  “陪我骑车到郊区,带我去游泳,给我过生日。”

  小鹏想一直生活在王波的家里,却被拒绝了。

  王波说,没有能力收留这么大的孩子,但又不忍心把他推出去,联系了福利院,想到周末就去看他。

  但在福利院只待了两天,小鹏就跑回来,“他说就想和我在一起。”王波说:“也许是我比较纵容他,这个孩子玩性很大,我也有耐性,就是玩到半夜,我也陪着。”

  被“拒绝”后,小鹏跑到北京。据王波说,小鹏在北京期间,曾被一家公益组织送到专门收留流浪儿、孤儿、贫困儿童的光爱学校,但多次从学校出走。

  但这段历史小鹏没有向记者提起。

  八次从光爱学校出走

  当记者提起小鹏时,“又找你们了?你们千万别给他找收留家庭,让他回学校。”光爱学校校长石青华如是说。

  2011年6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石校长,说有一个流浪孩子,希望找个安稳的地方生活。

  小鹏被送来,石青华很快发现这孩子身上有很多问题,孤僻、有主见、不合群……

  石青华专门找来心理老师疏导他,并单独安排了一台电脑,让他写流浪日记,舒缓他的压力。

  但不等办法见效,小鹏就跑了,前前后后出走8次,最长不超过半个月就没影了。

  为什么隐瞒?

  小鹏说是害怕记者不会再帮他寻找收留家庭。

  他说石校长对他很好,常打电话劝他回去,学校里吃得好,住得也好,“但那地方不适合我,那里不应该是我待的地方。”

  不是第一次寻求收留

  儿慈会工作人员董福广说,这不是小鹏第一次寻求收留。

  2011年4月,小鹏流浪到厦门时,曾拨打当地媒体热线,提出想安顿下来,想到学校读书。

  报道出来后,厦门多个家庭都有意帮助他,其中在学校任职的李姓夫妇暂时收留了他,并安排到学校读书。

  中央电视台《热线12》节目了解后,也赶赴厦门希望帮小鹏找到收养家庭。

  小鹏记下央视记者的电话,随后,与李老师一家不辞而别,北上“投奔”央视记者。

  面对从天而降的小鹏,央视记者联系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董福广,通过公益组织帮助小鹏。

  小鹏要求董福广给他找个收养家庭,而不是光爱学校这样的地方。

  每次从光爱学校出走,小鹏都会给董福广打电话,有时甚至威胁:“你们打着伪慈善的旗子,却不管我,再不管的话,我就打市长热线。”

  而在光爱学校,一次关爱活动中,小鹏主动到一位公司老总面前,述说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得到收养。

  这位公司老总被打动了,给他安排了费用不菲的贵族学校,在家里准备了单独的房间,但不到一个月就把小鹏送了回来。

  公司老总向石校长吐苦水:“我实在是管不了这个孩子,连着几天不回家也不打招呼,也不好好读书。”

  在向记者保证会回光爱学校后,石校长专门派学生去接他,但当晚小鹏又失约了。

  本报记者 底东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