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东二环东直门至东四十条一带,过去地处北京城墙根下,一直比较贫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内城改造较晚的地区。2000年以后,随着东直门交通枢纽的修建,东直门至东四十条沿线新建了很多商业及商务用楼。以交通枢纽为优势发展起来的东直门商圈逐步成为二环路上最具“含金量”的商圈之一。而交通枢纽及商圈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这一带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胡同、荒地变身为高楼大厦,古老的记忆正湮没在崭新的城市森林的阴影之中。
交通枢纽的便利与难题
2001年9月16日0时30分,随着几声巨响,位于东直门桥东北侧的一座20层居民楼轰然倒塌。这次定向爆破被媒体称作“中国高层居民楼第一爆工程”。如此“兴师动众”,只为给建设东直门交通枢纽“让地”。
当时家住十字坡西里的唐芝清听到了爆炸的响声。“天亮以后,爆破时在场的街坊兴奋地讲起了晚间的情景,他们说大楼里放了很多炸药。”爆破前,此楼主要是某机关宿舍楼,其楼体形状,被称为“三叉戟”。“三叉戟”旁的金三角服装批发市场,也因修建交通枢纽被拆掉了。而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就建有长途汽车站,发车去往顺义、密云、承德等地。
其实,东直门在明清时期就是去往京郊顺义、怀柔各州县以及出入古北口往来热河的要道。今年67岁的里小春听老人讲过,明清时北京城门各有功用,朝阳门进粮食,东直门进木材,“东直门这一带以前还有加工木材的呢”。
关于东直门交通的古往今来,在东直门交通枢纽做保安的小黄并不熟悉。初中毕业后,他经老乡介绍来到这里工作。小黄笑言,自己名义上是保安,干的最多的却是解决问路的工作。“东直门交通枢纽比较大,集合了地铁、轻轨、机场快轨、长途汽车、公交、出租等,很多人第一次到这里换乘,都会遇到麻烦。”
虽然只工作了半年,小黄对交通枢纽的客流情况却已很熟悉:“平时客流还可以,上下班的时候人会稍多一些。到了周五下午,会达到一个高峰,基本都是乘坐980、918回平谷、密云的学生,有时候队伍都能排到门外。”
“交通枢纽的建成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大家可以通过换乘选择最佳的交通方式。”孙琦在附近的一家写字楼上班,经常出差的她感受到了交通枢纽带来的好处,“但这里的人毕竟繁杂,我就在这里被偷过钱包,有同事也有类似经历。这里高峰时段也很难打到车,不过这也是北京很多地方都面临的问题。”
新兴商圈与写字楼共生
在交通优势的引领下,二环路东直门至东四十条路段两旁,大型商场及写字楼正逐步林立起来。从最初的银座百货,到2007年闭店改造后的银座Mall,再到2009年开业的来福士以及即将开业的国盛购物中心,东直门商圈的商业氛围正日趋浓厚。
对于在银座Mall一家服装店做销售主管的简女士来说,周一至周五中午及晚上下班高峰时间是她一周中最忙碌的时刻,因为服装店的消费主体是附近商务写字楼里的白领们。简女士说,服装店的生意还不错,顾客也比较固定,每天大概能有20个客单。不过,她也认为,如果商场里有生活化的超市,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客流。
“交通枢纽对东直门商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尤其地铁在银座Mall还有一个出口,这可以吸引很多过往的客流。”银座Mall商场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但是与西单、王府井等商圈偏向旅游性的消费不同,东直门商圈的顾客主要是在周边众多写字楼工作的白领。由于平时生活节奏较快,白领们在这里不可能像周末那样悠闲地逛街,消费的目的性都比较强。为了迎合这种层次较高的白领及商务人士,我们在品牌招商时会引进一些时尚、年轻化的新品牌如iSpace、大快活等。同时,为了解决周末客流量不大的问题,我们也会邀请明星,举办一些落地活动。”
由于东直门商圈面向的大多是高消费阶层,品牌偏向年轻化,所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龄较大的人们显然与其有一定的隔阂。而一些年轻的消费者也反映,东直门商圈的购物环境与品牌齐全程度与西单等较成熟的商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回溯:“城墙根下有穷人”
如今,东直门至东四十条一带的繁华让从小在这一带长大、现年75岁的张志新感慨万千:“过去这一带可以说是北京内城九门里最穷的,很多都是拉洋车的、蹬三轮的,住着破旧的平房。这一带的商业更是惨淡,和西面的东四、北新桥都没法比。直到2000年以后,二环内的这一部分建好了现代化的小区,二环上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让这里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唐芝清还记得,小时候东直门外的野水坑很多,神奇的是,有时候下过雨后,土道上会积三四十公分深的水,里面竟然会有鱼。那时东直门城楼还没有拆完,他还经常去上面玩儿,当时觉得城台上的木板都有些糟了。有时他还会去城墙上摘酸枣,去附近的铁路拣煤核。在他印象里,东直门一带没有电影院和澡堂子,看电影要去交道口,洗澡要去北新桥,而那时朝阳门外都有剧院了。
“过去所谓‘城根有穷人’,很多穷人会在城墙一侧借墙使墙或借墙挖洞来造房子。而和朝阳门、崇文门等过去富庶之地相比,东直门一带更显其穷。”东城区史志办原主任王之鸿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城九门里安定门、和平门、西直门、阜成门等地是改造比较早的,最后改造的才是德胜门、东直门等地,大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1979年,唐芝清就地拆迁后搬进了十字坡西里38号楼,住上了楼房。但渐渐地,他们的小区周围盖起了高层住宅楼和商业用楼,随之消失的是东河坊、马家井等小时熟悉的地名。唐芝清记得过去在家里能看到西边的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而现在已基本什么也看不见。
■ 寻脉
城门效应与人文定式
●袁家方,城市文化学者
有一种“北京城门效应”的说法:因为城门是一个门禁,所以走到城门时就要放缓脚步来寻找方位(办理进城手续的地方),这样就出现了“停留率”,慢慢地就会出现商业。久而久之,城门就带有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朝阳门内刻有麦穗图案,阜成门内刻有梅花图案,西直门内刻有水纹团,代表着与人类生活物资息息相关的粮食、煤和水。这些是建设者们有意为之的,显现出的是通过城门有意识、有目的地划分城市政治、军事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及走向,即如芒福德所说:“这种在功能上的有机配置,使城市内部地区除了当地产生的交通外,可不受外来交通的压力。”从而保证了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东直门走木车一说目前还无法证明。
二环路东直门到东四十条一段在古代商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可能是由于粮仓所造成的人文定式。粮仓具有特殊性,为加强监管,它所绵延的范围内商业不会有太大的起色。现在,这一地段二环路内侧的商业仍不是很发达,可能就与一些特殊单位的存在有关系。
■ 存疑
“东直门进木材”之说值得商榷
●尹钧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认为民间传说明清时期东直门进木材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我没有见过相关文献提及这种情况。据我了解,明清时期在广渠门外,靠近通惠河有一个皇家使用的神木场,这里存放的都是通过运河运来的大木头,有史书记载当时两个人骑马隔木而立,谁也看不见谁,可见木头之大。除此之外,有些用作脚手架的细长的杉木会通过陆路运到朝阳门,那边就有皇杉木店。到明朝时,确实有一些小型的船从通惠河沿东护城河到东直门,但并没有记载是运木材的。
■ 北京经纬
来临的进程与逝去的时代
东二环东直门到东四十条一带,最引人注目的要推新保利大厦,它有着世界版幅最大的柔索玻璃幕墙、北京第一大的摩天中庭,别致的造型及世界领先的建筑技术,这让它在2009年被评选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在新保利大厦附近还隐藏着1988年获选“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东四十条地铁站。该地铁站集散厅吊顶上有大型的环状照明工具,两侧墙壁上还有反映中国古代、近代体育的大型陶板壁画。
该地铁站设计者关肇邺曾点评此建筑“入选的原因……只是因为顶灯的形式有特点:奥运五环。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1974年设计的时候,要求环线地铁灯的形式各站不同。怎样做出特点?我想到了奥运五环标志。因为去工体看比赛主要走这站,当时站名就叫‘工人体育馆’。方案提出来,年轻的工农兵学员们根本没听说过奥林匹克,更不知有个环套环的标志。比较知道的人说:算了,别提外国事。正是打倒‘封资修’的时候,中国跟国际也没什么交往。当时做这个需要知识,更要勇气。等到80年代评选的时候,我们已经参加奥运会拿奖牌了,这个特色就非常突出了。”
本世纪以来,曾经的平房、胡同正在迅速变成高层住宅区和商用楼。回迁的老住户在谈到这一区域时,往往会说“面目全非”——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化进程”吧。
不过,商业的繁荣与这些老住户似乎是无关的。他们不会踏入那些堂皇的写字楼,一般也不会逛那些富丽的商场。下午,当二环路两侧大楼里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在高速操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旁边居民区里67岁的里小春正拿着小二锅头,坐在楼门口的旧沙发上晒太阳。他望着自己养的几条小狗,嘴里说着当年未拆完的城门、城墙、并不干净的护城河以及自己在胡同里的那八间平房,心里想着一个时代已经逝去……
下期预告
敬请关注下周四北京地理“城市年轮”之二环路图谱。
电话:010-67106743
Email:xjbbjdl@163.com。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孔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