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一农民自修成高级工程师,研发出能“搬家”的塔基,节省资源
| ||
|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昨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获悉,北京农民首次摘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置以来,北京首次斩获这一奖项。
15年破解专业技术难题
赵正义是农民工出身的普通建筑工人,他是北京市劳动模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他凭借着研制的“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摘得大奖,该成果简称“赵氏塔基”。
“赵氏塔基”经过15年的研发、9次升级换代,破解了国内外研究了50多年的专业技术难题,节约了水泥、钢材、砂石料、水等资源,消除了传统整体现浇混凝土基础形成的混凝土废弃物的环境污染,消除传统塔基造成的混凝土垃圾。该成果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石油、地矿等领域。
78个项目获奖领跑全国
北京市科委消息,北京市共有78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6.4%,领跑全国。其中,一等奖4项,占全国一等奖项目总数的36.4%;另外,唯一的一个特等奖、2名最高奖获奖者均出自北京。
获奖成果涵盖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 对话
研发塔基 “曹冲称象”给灵感
新京报:恭喜您获奖,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吧。
赵正义:北京昌平的,初中文化,今年66岁。30岁以前,我是地道的农民。1976年进入乡镇建筑企业,成了农民工,后来干到建筑公司经理,自修了研究生课程,还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新京报:能通俗地解释一下“赵氏塔基”吗?
赵正义:就是大家通常见的“塔吊的基座”。
新京报:平时我们看“塔吊基座”,会觉得很普通,里面有什么大学问吗?
赵正义:比如,在北京备案的塔吊4500台,按照传统的基座,平均一年用1.5次,要用6750个底座。每次用完传统基座,清理的费用比制造的费用高,底座成了永久性的废品。仅北京每年因塔基浪费的混凝土,就能盖几十栋楼。
我成为经理的时候要购买塔吊塔基,就特别关注它的使用性能、价钱,有一个感受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一座塔吊才30万元,用基座平均一次需要5万元左右。
新京报:“赵氏塔基”有什么不同?
赵正义:传统的底座是一次性浇筑,使用一次就报废;“赵氏塔基”可以移动。最初的灵感是“曹冲称象”,塔基那么大的分量,需要化整为零、质量置换原理。就像是生日蛋糕要切分一样,这样就可以移动、充分使用了。
新京报:现在很多城市都用了,一台多少钱?您早就致富了吧?
赵正义:全国23个省市,50多个地区在使用。根据型号、大小不同,在1至15万元之间。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致富。钱全用在了研发上,累计投入1500万元,全是个人投资的。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的时候,我是现买的西装。到现在我穿的还是带补丁的衣服。家里的日子也过得清苦,每餐只吃一个菜,有时候甚至没有菜。为了研发,儿子的、弟弟的、父亲养老的钱都用了,现在才还上。
新京报:获奖后准备怎么庆祝?
赵正义:这次一共奖励了10万元。用这笔钱给父亲买营养品,给企业30个员工买点纪念品,其他继续投入研发。我已将赵氏塔基的技术在建筑塔基、风力发电机塔基、手机信号塔基有了方案。
“干什么就做更好。我是瓦工出身,我当瓦工的时候,就把砖砌好。一旦达到极致了,想自己突破自己,想不创新都不行,不创新睡不着觉。”——赵正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