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黄金楼市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黄金楼市
上一篇

挤门缝:地方政府救市还是自救?

2012年02月1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一周评论

  “地方政府不应擅调楼市政策。”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

  虽然该中心前后多位负责人均曾表示系学者而非官员的身份,但业内习惯性地将该中心视作“半官方”机构。于是,不少人将此作为主管部门首次表态,所指清晰,就是针对近如芜湖、远如佛山等尝试调整房地产政策的举动。

  相类似的逻辑,无论是佛山、芜湖,以及其他进行不同程度调整政策的城市一再声明,政策调整并非救市,但政策一出,除了当地官员,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声音都认为意在救市——或许有些官员说的是对的,他们不是救市,而是先救政府自己。毕竟许多地方原来过度依靠房地产带来的财政收入。

  有统计显示,包括部分一线城市在内,超过14个城市都对当地楼市政策进行了适当微调,而佛山、成都和芜湖因为调整较大、受关注度较高,都很快被叫停。

  从第一个冒头调整楼市政策的,到现在十多个城市相继都在试探,不难看出,在调控持续进行了近两年之际,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挤门缝”,一点一点松动楼市调控的闸门。所不同的,只是具体方式。例如有的给购房补贴,有的是增加可购房套数,有的变化方式给予购房资格。只不过很多还举着“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刚需”的幌子。

  应该承认,原有“一刀切”的限购、限贷政策容易误伤刚需买房人,包括一部分首次置业和一部分首次改善性买房人。针对这一部分群体进行适度的政策微调,并不应当头棒喝,这些调整确实有合理依据。

  但是细究多个城市的政策调整,很多都模糊了刚需和其他购房需求的界限,于是留下很多口子,也留下了被舆论诟病的口实。诸如有的地方“一刀切”地允许本市户籍家庭增购一套住房,“一刀切”地允许主城区家庭限购房屋由两套增加至四套等等,这种政策松动下的购房很多就不能视作刚需了。这些政策被批评为救市政策就不冤枉了。有业内大佬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救市政策演化就是一个从出台、传播、试探舆论反应到一旦被关注、一旦被问责就说媒体误读的过程。

  究其本,政策本身留下口子;而之所以有这种口子,恰是因为地方政府本身单纯保护刚需的诚意不足,更多的是出于缓解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压力的考虑。因此,出台政策是不是真的保护刚需,是不是有可能扰乱市场预期就不管那么多了,叫停则停,不被叫停就正好实行。

  由此看来,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困难就想着从房地产市场做文章。而并没有实打实地利用调控的机会沉淀下去,更专注于本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开财路。

  可以借鉴的是,深圳是土地财政的发源地,但现在深圳已经率先告别土地财政。2011年,土地出让收入不到200亿元,不到上海的零头,在本地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只占很小一部分。远不像许多城市土地收入动辄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1/3、1/2甚至六七成以上。

  相对于深圳,绝大多数城市发展水平都在后面;而对于这些城市来说,如果没有突破性思维,未来依然还是在后面。

  本报记者 张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