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1:书评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1592·明朝的朝鲜战争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8世纪朝鲜画家笔下的壬辰战争,图为日军登陆。
18世纪朝鲜画家笔下的壬辰战争,图为明军在朝鲜列队部署。
《帝国最后的荣耀》 作者:马伯庸 汗青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定价:68.00元

  420年前,也是一个壬辰之年。日本入侵朝鲜,当时东亚最主要的三个国家中、朝、日都卷入战争。这场战争,在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在中国,这是被很多人都遗忘了的一场战争,后人对此次战争了解不多,到了今天,这差不多真成了一场被各种迷雾掩盖了面目的战争。而万历皇帝和大明皇朝,更为这次战争背上了不少骂名。这场由万历皇帝支持和主导的抗日援朝之战,历史评价一直毁誉参半,后世无数文人政客都指其是导致大明帝国衰败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所谓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只是,真的如此吗?

  序章 一五九二年,命运的十字路口

  1592年的大棋局

  公元一五九二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元年,朝鲜王朝宣祖二十五年,干支纪年壬辰。这一年恰好位于中国两个小冰河期之间的间歇期,辽东的气候还算差强人意,春夏雨水尚称丰足。

  这一年的六月十五日,一支中国军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支军队是从距鸭绿江不远的九连城出发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一千零二十九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辽东骑兵。最高指挥官是一员普通参将,名字叫做戴朝弁,副指挥官是一名游击,叫做史儒。

  这一次的渡江行动悄无声息,也没引起沿途居民的多少关注,但它其实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小尖角,是一起重大历史事件的开端,是一场宏大叙述的开幕前奏。

  对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明军士兵来说,渡过鸭绿江只是个人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而整个东亚历史却因此而结结实实地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一步,揭开了亚洲史上极为重要的“壬辰战争”序幕。

  ……

  为了能够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清晰,我们把时间暂停,调整一下历史望远镜的焦距,以这支小部队为圆心,在地图画上三个同心圆。

  朝鲜半岛 第一圈

  第一个圆的范围,半径大约是五百里。

  在圆心的东南定州方向,朝鲜国王李昖和他的臣僚们正面色苍白地朝着义州赶路。过去几个月来,皇室从汉城跑到了平壤,从平壤又撤到了定州,几乎跑丢了所有的领土、军队和脸面。李昖失魂落魄,一心只想渡过辽水,内附大明。朝鲜他不要了,他现在最希望的是做大明朝的官,好让大明朝来对付这次危机。他知道,三千里江山虽然辽阔,但他和这个落魄的朝廷都已经无处可去。

  东北方向。日军侵朝第二军团长加藤清正,正统帅着两万余名精锐在咸镜道一路狂飙,在距离他不远的吉州,朝鲜咸镜北兵使韩克诚面色阴沉地集结了六镇精兵,等候与日军的决战。他们是朝鲜目前唯一还成建制的军团,也是李朝最后的力量。

  西北方向的大明辽东境内,大明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正带着他的女真骑兵们在白山黑水之间穿行,关于女真部队请战入朝的奏章已经递到了北京,只要皇帝陛下一声令下,他愿意拿出自己部落的全部力量去打击日寇。而在渡江部队的大后方九连城,辽东总兵杨绍勋已经移文辽东副总兵祖承训,敦促他尽快率军出征,追上先遣部队。

  在这个圆里,整个朝鲜西部失去了遮护辽东的功能,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沿线,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次面临来自于东方的威胁。

  大明王朝 第二圈

  第二个同心圆的半径,大约是三千里。

  在整个朝鲜半岛,李朝已经“三都失守,八道瓦解”,十几万日军宛如一只巨大而贪婪的蜘蛛,伸出八条毛茸茸的长腿,盘踞在朝鲜的全部八道。

  在这些城市与大道之外,层出不穷的朝鲜义军诸道蜂起,郭再佑、高敬命、金千镒、赵宪等义军首领出没于崇山峻岭之间,酝酿着对侵略者的复仇。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才智与毅力,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这些义军唯一的慰藉,是一个远在丽水港的人。在这个六月,全罗道水军左使李舜臣站在丽水港码头上,操练着龟船,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他的小舰队——至少在海上是这样。

  在北京,万历皇帝坐在紫禁城里托着下巴,正在为如何说服群臣立朱常洵为太子而苦苦思索。为了这件事,已经先后有申时行、王家屏两位首辅去职,罢官庭杖者不计其数,几乎整个帝国的官员都在为由皇帝家的哪个儿子继承家产,也就是“立嗣”而大吵大闹。万历只有在疲惫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头,略微扫一眼各地来的奏章,看看辽阔的帝国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状况。

  臣僚们都在为如何说服皇帝立他们想要立的嗣而绞尽脑汁,只有兵部尚书石星不合时宜地大声嚷嚷,呼吁朝廷尽快重视在朝鲜爆发的战争。

  在这一个同心圆里,日本的朝鲜攻略几乎已经达成了全部目标,但之前的狂飙式突进所带来的隐患也正在逐渐发酵。而北京的巨人此刻才缓慢地把目光转向东北。确实,它的决策和反应速度是迟钝的,但一旦做出决定,就会震动四方。

  亚洲与世界 第三圈

  第三个同心圆,半径是六千里,几乎囊括了整个东亚地区。

  在日本名护屋,丰臣秀吉捧着心爱的茶具,开心得忘乎所以。整个日本四州六十六国已然俯首听命,朝鲜八道业已廓清,他的野心和自信已经膨胀到了最大……朝鲜将会被日本第一次彻底吞并,并以此为基地攻向大明,铸就万世伟业。

  而辽阔的中华帝国,尚且未从诸多繁杂的事务中抽调出足够的力量。……尽管事务如此繁杂,明帝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还是做了一些相应的准备。在山东,整饬兵道的工作已经在悄然进行,江南来的漕粮被截留以充军资;在天津,保定总兵倪尚忠所部已经开始移驻津门,以备策应;在浙江与福建,一条条的新锐战舰从船坞滑入大海。

  这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帝国有意、也有能力一战。

  而在大明帝国之外的广袤海上,琉球中山王尚宁一脸为难地拿着两封书信。一封是日本要求朝贡的国书,言辞傲慢,语带威胁;一封是宗主国明朝的上谕,辞藻华丽,居高临下,要求琉球出兵打击倭人,配合天朝在朝鲜的部署。他掰着手指头数了数琉球国的士兵数,再看看这两封书信,摇摇头,回到宫殿里继续睡觉去了。

  在澳门、长崎和菲律宾,葡萄牙与西班牙商人、传教士们尽可能保持着冷漠的中立,他们知道,接下去显然是一场规模庞大的国际战争,因此他们小声谈论着东亚局势,并商量看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

  在这一个同心圆里,国家战略的意义已然凸显。

  ……

  这三个同心圆环环相扣,共享同一个轴心。整个辽东与朝鲜半岛、整个中华帝国,乃至整个东亚都围绕着这一次小小的渡江行动而开始加速转动起来。地缘政治震荡出层层涟漪,埋下各种各样的因果,促使旧的政治板块应力达到了一个巅峰,以这个节点为标志,剧烈地碰撞,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与此同时,新的历史张力也在变动中悄然酝酿,为下一个百年蓄积力量。

  总之,在一五九二年的六月,这个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时间节点,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各方势力之前微妙的动态平衡,被明军一次渡江行动小小地扰动了一下,旋即这种震荡很快被传递、放大,最后化作一股巨大的洪流,把所有参与者都裹入其中,向着十字路口的一个方向一起奔流而去。

  (摘编自《帝国最后的荣耀》)

  【作者自评】

  这是第一本从大明角度进行壬辰战争全景描述的书,从战前三方的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到开战后的决策、计划,战争过程,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国内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叙虽然也有,但都失之简略,(本书)史料方面引用了大量朝鲜以及日本的材料,补充了很多细节,也对以前公认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

  ——作者之一:马伯庸

  【本书逸事】

  (本书另一作者)汗青前两天给我讲了个八卦,说韩国有出版机构看中这书,要出韩文版,汗青寄了一套样书给他们,结果在韩国海关被拦下来,以内容不合适入境为理由,给退回来了……

  ——作者之一:马伯庸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