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书评·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书评·关注
下一篇

“古史辨派”领军人物

顾颉刚:“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948年9月15日,北大校长胡适与出席泰戈尔画展的来宾在孑民堂前留影。前排右五徐悲鸿,右六胡适,左一季羡林,左二黎锦熙,左三朱光潜;第二排左三饶毓泰,左七郑天挺,左八冯友兰,左九廖静文;第三排左五邓广铭。
顾颉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精)13册

  胡适的专业是整理国故,他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在北大任教,讲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其将杜威实验主义和中国传统考据结合起来的方法,深刻启发了顾颉刚,而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文章,证实经过胡适之手发表在《读书杂志》上。此说引发不少批判性的响应时,胡适坚决站在支持顾颉刚的一方。由此,“古史辨学派”在中国兴起。可以说,没有胡适,就没有顾颉刚领衔的“古史辨学派”。

  “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

  1917年秋,26岁的胡适自美国归来,因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一战,名满天下,为北大聘为哲学系教授。

  胡适在北大,开设的哲学科目,为“中国哲学”。原来北大教中国哲学史的,是一位陈姓的老先生。陈老先生讲课,旁征博引资料宏富。但其方法,却十分守旧,凡开讲,必从三皇五帝始,半年才及周公。学生问,如此授课,何时讲完?陈老先生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这是当年北大讲哲学的风气。胡适因倡导白话文得大名,去北大讲哲学,有一堆旧派人物等着看笑话。但胡适讲了,而且讲课效果很震惊。大受震动的学生中,有一个小胡适三岁的哲学系学生顾颉刚。此时,顾颉刚是以“自修”身份考入北大哲学系的。

  顾颉刚对这位震撼北大的青年老师作了如下记述:

  他不管以前的课业,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只因班中没有激烈分子,还没有闹风潮。

  在妻子的信里,顾颉刚感慨不已:

  “我看着适之先生,对他真羡慕,对我真惭愧!他思想既清楚,又很深锐;虽是出洋学生,而对于中国学问,比老师宿儒还有把握;很杂乱的一堆材料,却能给他找出纲领来;他又胆大,敢作敢为。我只羡慕他这些,不羡慕他的有名。想想他只大得我三岁,为什么我不能及他?不觉得自己一阵阵地伤感。”

  日后,顾颉刚来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从胡适那里,他既学到了看材料的“眼光”,也掌握了处理材料的“方法”。

  “古史辨派”的幕后推手

  顾颉刚与胡适的友谊,真正开始,还要自顾颉刚从北大毕业之后。

  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毕业,任职于北大图书馆。顾虽留在北大,但薪酬较低,入不敷出,不得已,求教于胡适。于是,胡适给顾颉刚安排了个舒服的工作,标点《古今伪书考》,得到一点报酬。

  一般说,这样的工作,对于精通古文的顾颉刚来说,几天就可以完工,但顾在给该书做注时,旁征博引,翻遍北大图书馆,两月下来,注释还未做完,却把古人造伪和辨伪之事弄清了。这番考究之后,顾颉刚建议胡适编辑“辨伪丛刊”。胡赞成。

  1922年,因为祖母病重,顾颉刚请假回家,经济上一下失去了来源,胡适便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初中本国史教科书,每月酬金50元。上海亚东图书馆创办人汪孟邹是胡适的同乡,胡适早期的多种著作都由亚东出版,胡适曾嘱汪孟邹汇款200元给顾颉刚。顾颉刚积欠胡适之债,一度高达220余元。

  1923年,胡适编《努力》周报,附刊《读书杂志》。胡适请顾颉刚为《读书杂志》写文章。顾颉刚于是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在此文中,顾颉刚首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顾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由此,古史存在大量造假。

  此观点一出,史学界众说纷纭,反对者众,赞成者少,争论几至一年。最终定调者,仍为胡适。在1924年2月,胡适在《读书杂志》发表《古史讨论读后感》一文,胡适称,“顾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真是近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胡适还对顾颉刚的观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

  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轰动史学界,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

  《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学派的诞生,而顾颉刚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学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又把胡适在学术上提携,经济上帮助后辈的精神继承了下来,方诗铭、童书业、杨向奎、高去寻、周一良等人,都得到过顾颉刚的帮助。而胡适和顾颉刚的关系,也堪称一段学林佳话。

  本文的写作,参考了魏邦良、潘光哲等人的相关文章,以及顾颉刚等人的著作。

  【追随者】

  罗尔纲

  1930年初夏,罗尔纲即将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他给校长胡适写信,请求帮助。胡适复信“你毕业后,如果愿意到我家来,我是很欢迎你的。”毕业之后,他进了胡适在上海的家门。

  师门数年,罗尔纲学业大有精进。罗尔纲写成一本《师门辱教记》。此书出版,胡适致信罗尔纲的信中,称:“这本小小的书给我的光荣比我得到35个名誉博士学位还要光荣。”

  季羡林

  季羡林留德十年,于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此时北大校长正是胡适。虽然季羡林此时的学术成就已经蜚声学界,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季羡林只能担任副教授。然而,季羡林只当了两个星期的副教授,就被胡适提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季羡林与胡适共事三年,后即海峡相隔。胡适在台湾,未忘记季羡林之东方学学问,常对“中央研究院”的人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吴晗

  吴晗原是胡适担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学生。1930年3月,吴晗写信给胡适,向他请教关于研究法显《佛国记》的问题。尔后,对于胡适考证《红楼梦》,吴晗主动提供了一些补充资料。

  1930年11月28日,胡适回任北大教职后,吴晗也跟着北上,考取了清华,主治明史。胡适告诉吴晗:“应细细点读《明史》,同时先读《明史纪事本末》一遍或两遍。《实录》可在读《明史》后用来对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