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书评·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书评·艺术
下一篇

艺术史的“牵熊人”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艺术通史》
作者:史蒂芬·法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2月
定价:228.00元
新京报插图/师春雷

  《艺术通史》不仅要考虑风格、流派、大师和经典,还要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平衡五大洲的多个灿烂文明,比贡氏更富于“打通”的雄心。

  □书评人 马凌

  读万卷书——那是有难度的;行万里路——尚有可能。从17世纪开始,英国的贵族子弟在接受了大学教育之后,一般要遍游欧洲,将这种“壮游”作为经典文艺教育的一部分。他们通常按照一定的线路游历,并有导师一路陪同。导师被戏称为“牵熊人”,影射这些公子哥们粗鲁笨拙、缺乏修养。经典的路线设计是:第一站巴黎,探访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艺术藏品、参观巴黎圣母院、欣赏皇家宫殿和园林。第二站都灵或者米兰,然后转去佛罗伦萨,乌菲兹宫内的“讲坛”画廊是“必游之地”。下一站是威尼斯,宏大富丽的建筑让人惊叹不已。而“壮游”的最高潮是罗马,重要景点包括梵蒂冈、大斗兽场、卡皮托里尼博物馆……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年轻人也可以如此壮游了,君不见,《蒙娜丽莎》之下观者如堵,梵蒂冈博物馆里游人如织。可惜,多数人在声名遐迩的艺术作品前只是偶一驻足,做了艺术殿堂里的匆匆过客。当此际,一个经验老到的“牵熊人”是多么有必要啊。

  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和他那41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做的就是当代“牵熊人”的工作。他们历时数年设计编辑的《艺术通史》面向全世界所有希望“神游”艺术长河的普通读者。去博物馆前,可看;去博物馆后,可看;没有去博物馆的,也可看;惟有在博物馆中,不可看——它太重了,近600页铜版纸精印,与一块砖头相仿佛,绝不适合随身携带。不过,虽然有“古典”的身量,它的编排又十分“后现代”,顺应了电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重视“放大”、“时间线”和“链接”。

  在正文的一般陈述之外,最为精彩的是“链接”式小知识,比如:大英博物馆里那具赫赫有名的大理石雕塑《掷铁饼者》,其实是1791年的复制品,是米隆原作的复制品的复制品,因此头部角度错误,致使运动员不是在回望铁饼、而是在向下方凝视。地球人都知道,《蒙娜丽莎》的美是既无眉毛也无睫毛的,但是高分辨率扫描分析,她曾经应有尽有,也许是颜料有问题褪色脱落了,也许是某次画面清洁时不小心擦除了。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有“穿越”嫌疑,一则他将希腊故事画在了罗马风格的房间里,二则本来不该出现的柏拉图也出现了,不仅如此,他比真实年纪老上许多……这些艺术史知识的“小彩蛋”,又像“牵熊人”手中的糖果,引诱着读者一页页向下翻,欲罢不能。

  《艺术通史》的英文名字是“Art: The Whole Story”,不可避免地令人想起另一部通史性著作、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贡布里希怀疑所有大而无当的笼统概括和一切貌似精巧的理论框架,关注对于具体艺术家、具体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他笔下的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通史》延续了贡布里希的精神,注重“个案”与“关联”。个人感觉,两书的区别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为历史的原因,《艺术的故事》更重文字叙述,而在读图时代,《艺术通史》更重高清大图的展示。其次,《艺术的故事》靠得是贡布里希一己之力,《艺术通史》则是四十余位专家的合作项目,术业有专攻,他们即便不如贡布里希透辟,亦足以反映各个具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第三,《艺术的故事》开始具备全球视野,《艺术通史》将此发扬光大,遴选出的1100幅图像,不仅要考虑风格、流派、大师和经典,还要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平衡五大洲的多个灿烂文明,比贡氏更富于“打通”的雄心。或许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世界各国的重要艺术类出版社与这个团队进行大规模版权合作,两年之内已出版了15种语言版本,是绝佳的入门之书、工具之书、欣赏之书,《书商》评论说:“一部信息量充沛的新作,即将成为经典。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