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公益/社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公益/社区
上一篇

六旬老人制牌坊 欲申请非遗

40岁时辞职做模型,“发烧友”成行家;西城区文委称申请需专家组审定及立项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本报讯 (记者刘珍妮)打小喜欢工艺美术,40岁辞职玩模型,家住广安门外大街的袁益中已经是制作木质微缩古代建筑模型的行家,62岁的他现在专做牌楼和斗拱等,多项作品被收藏、展览。近日,袁益中开始查资料写报告,希望能将这门传统工艺技术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寨国子监险些引举报

  袁益中家里,两平米不到的阳台上堆放着各种制作模型的木头,但他的作品只有三五件,“全都送走了,有的被展览馆收藏,有的被高校买走做了教具。”在他现有的作品中,一座半米高的“国子监”牌楼模型十分显眼,整个模型和位于安定门的牌楼实物几乎一模一样。

  袁益中介绍,这个花6个月做出来的模型还曾“涮”过网友。袁益中说,作品的边楼还未和主体粘连前,他用一根绳子将两个部分胡乱捆在一起,被朋友拍照发到网上,戏称牌楼“不知被何物剐了”,引来网友担心,甚至差点去文物部门举报,朋友见状赶紧辟谣。

  除了牌楼,袁益中也专做中国建筑中的特有结构斗拱,“就是房屋的立柱和檐檩间的承重构件。”他制作的斗拱模型已被北工大、清华大学等相关专业作为教具,搬上讲台。

  盼更多人关注古建文化

  “绝活”在手,袁益中用了20多年。40岁时,打小喜欢画画、捏泥人的他,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打算用制作古建模型的木活手艺养活自己,“想在圈子里混出名堂。”

  着迷古建知识的袁益中发现,有些人很少关注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有一次我给外国朋友送去一个牌楼作品,在他家楼下交给对方时,有居民问我‘你给他一个啥东西呀’,让我特尴尬。”袁益中感到遗憾,“怎么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后人都不认识呢?”

  打那以后,只要有机会宣传古建,座谈会、展览会他都去参加。最近,袁益中打算为制作古建模型申请非遗。袁益中说他去年曾经申请过一次,但最终石沉大海,虽然原因不明,但他决定坚持。

  ■ 回应

  个人申请需经街道申报

  昨日,西城区文委文化科的工作人员介绍,个人和单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般先要通过所在的街道办申报,然后由区文委审查、筛选,通过专家组审定及立项等程序,所申请的项目需要有体现地区文化传统、世代相传等特性。

  昨日,该工作人员记下了袁益中所在的街道和电话等信息,表示与他取得联系后,将前往看一下他的作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