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员工辞职创业现象屡见不鲜。上世纪80年代,为了医治“大企业病”,保持公司活力,同时为了满足员工创新、创业的梦想,国外一些大企业便开始实行内部创业机制,通过提倡和鼓励公司内创业,建立完善的内部创业体系,激发公司内部的创业精神,进而培育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财富》杂志在上世纪末的调查表明,当时国外已经有超过60%的大公司在积极尝试这种战略新方式。
本世纪初,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台《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建立员工内部创业制度的先河。今年2月初,有媒体报道中国电信也正在启动内部创业计划。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创业?它有何利弊?具体又有哪些形式?职场人该怎样面对内部创业机制?
“创新空间”里没有人指手画脚
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上海园区里,有一间叫做创新空间(TheSpace)的小屋,无论谁有好的创意都可以来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如今它已成为许多微软员工进行内部创业的起点。“有一次我觉得自己有个不错的点子,但又不是很自信,于是就到创新空间里和大家说了一下。在场的很多人都觉得很有趣。后来通过私下联系,五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便组成了一个内部创业小团队。”微软用户体验设计师宋平是一个头脑非常活跃的人,经常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创新空间让她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与不同部门的同事组成团队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并且会得到公司各类资源的支持。
“我想大多数公司是不希望员工花费时间去尝试非工作范围内的事情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卓越工程总监Alex Cobb说,“但我们非常愿意为员工提供创新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在工作范围之外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做服务器的员工可能会对手机产品、游戏软件感兴趣,那他就可以带着自己好的点子到创新空间里和同事聊一下,听听大家的反馈。合适的话就可以组成团队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公司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果产品做成了,他们就可以在大大小小的技术展示会上,向同事和管理层展示作品,针对消费者或客户的技术和产品还能通过微软的平台对外发布。如果失败了,员工也不需承担任何风险。”
Alex Cobb指出,与一些公司内部孵化项目不同,员工的这些想法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创新空间里也没有管理层对你指手画脚,任何员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意。这种内部创业活动对公司的业务和员工的全面发展都会有良好的影响,唯一的风险是员工可能会在项目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内部创业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可行方式
其实,像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这样实行内部创业机制的大企业不在少数。据3M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3M的研发部门在产品开发上就有“15%法则”和“私酿酒”两个不成文的规定。“15%法则”指研究人员可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个人感兴趣的研究上而不需向上司报告;“私酿酒”的含义则是隐瞒上司,秘密进行研究。3M常年设有起源基金和开拓基金,给那些有新想法,但不能得到现有业务部门支持的创新项目以经济上的支持。在国内,华为、用友等企业也采用过内部创业的方式。
近年一直从事内部创业研究的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教学总监任荣伟认为,内部创业是指现存组织为了获得创新性成果以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而得到组织允诺、授权和资源保证之后所实施的一系列创业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内部设立新产品开发小组或新事业部,外部设立衍生的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以开发或收购新项目等。它的特征维度包括新事业的创建、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过程的创新、自我更新、事业承担、超前行动以及积极进取性。
(下转D10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