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8:特别报道

民建中央拟提交提案建议,从减税免税、社会保障平权方面解决“用工荒”持续现象

提高农业集约化破解“用工荒”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2月8日,浙江义乌,元宵后,义乌连续出现了数千企业摆摊招工的景象。不少企业把福利搬上招工简章,以吸引更多求职者应聘。储永志 摄

  提交议案提案,建议建言,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本报今日起将持续推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敬请关注。

  ■ 建言缘起

  8成民企今年招工难

  春节后的“用工荒”现象,今年可能更加严重。民建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用工荒”的提案》,建议对微型企业免税、农民工跟市民在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权。

  根据《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79.4%的民营企业家认为2012年招工“有较大困难”或“有一定困难”。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2011年的“用工荒”趋于普遍化和常态化,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涉及工种类别更多。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不仅技工明显供不应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围短缺。

  同时,用工荒呈现结构性、不对称状况:农民工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年轻劳动力短缺与“4050”人员就业难并存,生产一线蓝领工人短缺与白领就业难并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用工荒更加明显,具有行业集中性。

  ■ 建言摘录

  ●“招工难”、“用工贵”、“留工难”,原因之一在于用工企业展开了跨地区用工争夺。

  ●一亿左右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社会文化有了更高要求。

  ●通过农业集约化建设,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可达3.1亿-3.4亿人。

  ■ 焦点

  症结:跨地区用工拉锯战

  【建议】 东部应加快产业升级

  提案指出,之所以爆发“招工难”、“用工贵”、“留工难”,原因之一在于用工企业展开了跨地区用工争夺,加剧了区域间劳动力供需失衡。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未能及时完成产业升级,仍有较多劳动密集型产业。

  辜胜阻认为,一方面,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营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让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症结:新生代农民工新需求

  【建议】 推进渐进式户籍改革

  一亿左右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社会文化有了更高要求,与中小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途产生矛盾,加剧了用工失衡。

  对此,提案给出了两个解决路径。其一,借鉴惠农政策,对小企业减税让利、少取多予;对微型企业,像“农业税”一样免除税收,由此,使企业有能力加薪。

  其二,推进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工与市民在医疗、养老、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权。

  症结:农民工供给“有限”

  【建议】 集约农业释放劳动力

  提案认为,“用工荒”的最根本原因为,我国劳动力总量“无限供给”格局在改变,农村劳动力供给格局正在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工供需矛盾直接产生了“用工荒”。

  提案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种田能手集中,进一步释放农民剩余劳动力。

  辜胜阻表示,有研究发现,通过农业集约化建设,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可达3.1亿-3.4亿人,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可增加劳动力供给。

  他建议,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创新推进农地产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

  ■ 对话

  “用工荒”将推动结构调整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表示,提高劳动者待遇,才能使农民工融入城市

  2月25日,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用工荒”是转型的“阵痛”,同时也是机遇。

  中西部现“用工荒”

  新京报:今年的用工荒有哪些新的特点?

  苏海南:今年用工荒量比较大,中部、西部地区也出现了“用工荒”。其次,涉及的工种明显增多。

  新京报:“用工荒”是怎么产生的?

  苏海南:最早2002年左右缺工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劳动者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劳动条件差等造成的。

  从2003年到现在,“用工荒”使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存在许多不平衡。

  务农与打工差距缩小

  新京报:具体原因是什么?

  苏海南: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以前的劳动力输出大省,现在也需要劳动力,输出减少。

  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各大中城市的物价上涨较快,虽然提高了工资,但实际增加不多。

  另外,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民在家务农的收益与外出务工收入落差开始缩小。

  其他还有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匹配,不少城市缺少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氛围等原因。

  用工荒是调整机遇

  新京报:怎么样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

  苏海南:从宏观层面看可以说这是一个转型的“阵痛”,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所谓机遇就是“用工荒”客观推动加快调整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比如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平衡一些,东部地区的产业、产品向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使农民工更方便融入城市等等。

  把这种机遇转变为微观的正面影响,比如为中小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环境,特别是减轻税负,提高劳动者工资待遇。工资待遇上去了,融入城市的途径打通了,农民工就愿意外出务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姝 韩宇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