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第二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第二重点

1000亿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

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增PM2.5限值,与国际标准“低轨”相接;50多城市具备监测PM2.5条件

2012年03月0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环保部副部长 吴晓青

  本报讯 (记者金煜)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昨日透露,国家将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昨日正式公布,吴晓青表示,全国将设1500个PM2.5监测站,而更严格的新标准下,全国将有三分之二城市不达标。

  大气治污进入新阶段

  环保部昨日正式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同时发布了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明确了标准分期实施的规定,规定不达标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依法制定并实施达标规划。

  吴晓青说。环保部已下发通知,明确规定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实施,2016年1月1日是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时间”。目前正在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000多亿元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新标与国际低标准接轨

  针对现行空气污染指数(API)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客观感受不一致问题,吴晓青表示,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增加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调整了分级分类表述方式,完善了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方式。

  他表示,总体上,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PM10、PM2.5等污染物的限值目前仅能与发展中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普遍采用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

  三分之二城市将不达标

  吴晓青表示,新标准出来后,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按照现行标准,去年达标率实现了88%,新标准之后,将有200多个城市不达标,达标率降到30%左右。

  对于美国使馆的监测,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布设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已经覆盖了外国驻华使馆区域,可以满足包括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公众了解北京空气质量的需求。

  吴晓青透露,目前我国具备对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城市有56个,监测设备169台/套,同时具备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有50个城市。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布置1500个PM2.5监测点,前期需要的投入将超过20多亿元,每年新增费用也将超过1个亿。

  ■ 释疑

  1 现有监测设备导致数据偏低?

  两种监测方式全球都认可

  我国目前多数省市PM2.5监测采用微量振荡天平法,有的采用贝塔射线法,新国标允许两种方式均可监测,此前有媒体报道,微量振荡天平法测出的PM2.5值比贝塔射线法偏低15%。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解释,两种测量方式都是经过国家计量局认证的,且全球公认,如同不同的秤,经过认证后,只要在误差许可范围内,都可以使用,关键在于设备是否通过了认证。“同样都是微量振荡天平法的设备,可能这个可以,那个却不行。”我们的认证都是和国际接轨的,因为科学家做出的结果要在国际上通用,比对的。

  2 为何仅将PM10年均值收紧?

  年均值能体现对健康影响

  新标准新增PM2.5限值外,也收严了PM10的年均值,从原来的每立方米100毫克减少到70毫克,但PM10的日均值维持不变,这是什么原因?

  赵英民表示,衡量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坏,年均值更有说服力。“很高浓度的空气中,一两天对人体健康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一年下来影响就大了,所以日均值比年均值松多了。”与此同理,臭氧之所以设为8小时限值,是因为根据科学研究,8小时暴露在高臭氧浓度下就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时间设置更短。

  3 国际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

  各国普遍参考世卫推荐值

  我国PM2.5的标准延续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准则,新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特点?

  赵英民解释,如果国内加强对中国人群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研究,以此制订标准可能更有针对性,但大量科学研究可能是天文数字的投入,而不同人种健康受环境影响的差异比不同物种受的影响小得多。此外,世卫组织准则的制订,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研究,其推出的是针对全球人群的限值。目前世界各国定PM2.5的标准都参考了世卫组织的推荐值。

  赵英民介绍,目前全球各国有20%的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中有PM2.5监测,包括了印度、越南、斯里兰卡等国。

  4 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有何变化?

  与不同群体感觉直接挂钩

  环境污染指数(API)将改成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质量评价会有何变化?

  赵英民解释,新的评价体系更为完善。其内容从三项污染物变成六项,更为丰富,监测时间从前一天12时到后一天12时改为0-24时,与人感觉上的一天相符。过去发布的是全市每天平均下来的指数,现在则公布各个单站的数据,此外,过去24小时只有一个平均值,现在则公布每小时所有污染物的指数,可以与人们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的感觉直接挂钩。

  ■ 对话

  “数据玩不了假的了”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全国2016年才实施新国标因监测设备和人员压力大

  国内外有充足的PM2.5监测设备

  新京报:未来我国需要大量PM2.5监测设备,是否有足够的设备?

  吴晓青:目前国外完全能够提供PM2.5的监测设备,我们国内也可以满足,一共有三个厂家能够生产,性能指标大致都和国外的相近,但是价格比国外相对要便宜一些。

  新京报:目前我国颗粒物监测是否存数据失真现象,怎么监督?

  吴晓青:在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叫数据有效性规定,从原来的50%-70%提高到70%-90%。

  一天24小时,原来要求至少16小时的数据有效,这就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可能就掐头掐尾,把不好看的数据,或者不开机时的数据去掉,选择性很强。

  现在规定必须至少20小时的数据,这已经到了极限了,因为开机一小时,取样就要十多分钟。一天20小时,一个月27天,一年324天的数据都必须准确可靠,另外还要实时公布数据,这玩不了假的了。

  这也可以看到工作量有多大。为什么全国“关门”时间截止到2016年?现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大部分能做到,中部地区部分能做到,西部地区大部分做不到,只能这几年努力把设备和人员都跟上。

  2010年环保部确定要监测PM2.5

  新京报:新标准第一次公示内容没有加入PM2.5,第二次写入,是因为公众的推动吗?

  吴晓青:我们2008年1月启动标准修订时,就已经锁定PM2.5了。清华北大90年代末就展开了研究,2000年北京市就有了最早的PM2.5研究了。

  2006年我们展开了研究性监测,监测表明PM2.5数量很大,污染很重。2009年,我们又在全国29个城市展开了试验性监测,结果也表明,PM2.5是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所以标准中就已经锁定了PM2.5了。2010年环保部常务会议时就已经正式确定,要把PM2.5作为基本监测。

  新京报:PM2.5监测设备将投入20个亿,整个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多少资金?

  吴晓青:我们做了测算,整个十二五期间,以PM2.5为主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包括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节能减排,监测能力等。

  新京报:北京市已经大力展开空气污染治理,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吴晓青: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地方治理PM2.5,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们都会及时进行总结,向全国推广。比如近几年我们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总结出来的很好的经验就是区域联防联控,这就是近几年在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确保奥运会空气质量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国都进行了推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