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地球周刊·封面故事

“焚经事件”点燃阿富汗 奥巴马道歉

2012年03月0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月24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东部,民众聚集抗议外国军事人员焚烧宗教书籍。
2月22日,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安全部队到达示威者抗议“焚经事件”的现场。
2月27日,阿富汗一军用机场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爆炸,造成9人死亡。

  “焚经”引发抗议,抗议酿成命案。诸多死者中有美国军人,更有平民。北约盟军以及美军士兵越发感到在阿富汗,自身难保。

  “焚经”事件尚在调查之中。驻扎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人员处于何种动机“焚经”,引发了外界的猜测。难道是长期在外驻军累积的压力,通过“焚经”行为得以宣泄,纯属“个案”?又或是,典型的霸道作风,有意蔑视阿富汗人的传统和宗教信仰,如此举动已在军队内部形成习惯,只是这一次恰巧被阿富汗人发现了?

  “焚经”事件尚是谜团。不过,倘若能够深入了解北约盟军士兵以及美军士兵在阿富汗的一些经历,也许有助于外界去判断“焚经”事件产生的“土壤”。

  当地时间2月23日,美国驻阿富汗大使赖恩·克罗克向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转交了奥巴马的一封信。

  奥巴马在信中说:“我希望就被报道的这起事件表达深切的遗憾,并向您和阿富汗人民表达我诚挚的歉意。”奥巴马还表示将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他承诺将彻查此事,对有关人员进行惩处。

  能迫使奥巴马致信道歉的“这起事件”,着实让阿富汗人愤怒了。

  示威者高呼反美口号

  媒体披露称,驻扎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人员焚烧了大量包括古兰经在内的伊斯兰宗教书籍。

  自2月21日起,阿富汗全国多个城市爆发了针对这一事件的抗议示威活动,数千名示威者焚烧轮胎、高呼反美口号,并封锁了连接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的公路。

  2月22日,美国驻阿富汗使馆暂停了所有对外活动,并禁止所有雇员外出。

  在奥巴马道歉之前,北约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司令约翰·艾伦曾对此事表示了道歉。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一份道歉声明中表示,这些行为(焚烧宗教书籍)不代表美国军方立场,美军尊重阿富汗人民的宗教行为。帕内塔表示将认真审视有关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采取一切必要及妥善措施确保类似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德军士兵撤离营地

  一系列的道歉,难以熄灭阿富汗人的怒火。

  2月24日,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发生示威者冲击美国领事馆事件,造成包括3名示威者和1名警察在内的4人死亡,10人受伤。截至当日,阿富汗境内各种抗议活动造成19人死亡,60多人受伤。

  同日,大约300名示威者当天在阿富汗北部塔哈尔省省会塔卢坎一处军事基地外和平抗议。迫于压力,约50名德军士兵携带武器弹药,乘军车提前撤离,转移至70公里外的昆都士。他们将根据局势变化,以决定是否返回塔卢坎。

  次日,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发布声明,宣布召回派驻阿富汗政府部门的所有北约人员。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最高指挥官约翰·艾伦表示:“考虑到显而易见的安全因素,我……已经采取紧急措施,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城内和附近召回所有在阿富汗政府部门工作的北约人员。”

  截至2月26日,阿富汗近年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这次抗议活动已造成包括数名美国人在内的30多人死亡、180多人受伤。同日,卡尔扎伊再次呼吁因“焚经事件”而抗议的阿富汗民众保持冷静,以防止阿富汗塔利班等武装组织趁机发动暴力袭击,造成更大破坏。

  北约士兵食物被投毒

  阿富汗塔利班2月27日宣称,他们已向北约驻楠格哈尔省士兵食物中“投毒”,而投毒者是一名阿富汗厨师。北约发言人尼古拉斯·康纳宣称,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供应士兵的水果和咖啡中检出“投毒痕迹”,“有没有人受到伤害或者死亡,正展开调查”。

  此外,阿富汗安全部门加紧搜捕首都喀布尔内政部大楼枪击事件嫌疑人。情报显示,嫌疑人名为阿卜杜勒·萨布尔,现年25岁,一度供职于阿富汗情报部门。监控录像显示,2月25日,萨布尔在内政部大楼内开枪打死两名美国军官,随后逃离。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称,这两名美国军官遭枪击前曾讥讽阿富汗人的抗议活动。

  2月28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在华盛顿表示,阿富汗发生的针对外国军队的暴力活动不会影响向阿富汗安全部队移交安全职责。

  拉斯穆森称,13万名北约部队官兵每天都与30多万名阿富汗安全部队官兵协作,总体而言双方是“以信任和信赖为特征的合作关系”。北约盟军和阿富汗安全部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的阿富汗,这符合各方利益,因而成为双方共同努力的焦点。

  2月29日,奥巴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宣称,他有信心坚持当前的阿富汗战略,在2014年完成撤军,并向阿方移交安全职责。

  奥巴马说,他在写给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信中已就此道歉,稍微缓解了局势,但并未彻底平息此事。据其解释,他道歉的目的是减少驻阿美军士兵面临的危险。

  【关键词 死亡】

  “逃命源于恐怖分子装备差”

  在阿富汗克兰格尔山谷的山坡上,有一块长达69米的椭圆形区域。这片光秃秃的区域里座落着三幢矮平房,屋前一面阿富汗国旗在夹杂着沙尘的烈风中飘扬。

  这里就是阿富汗韦莫托军事基地,位于阿富汗最为危险的区域之一。在这个被美国五角大楼称为“孕育着阿富汗未来”的基地里,两名美国士兵奉命在此为30多名阿富汗士兵提供武器、培训及物品供给。

  “我们在这里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军旅生活,充满了困难、艰苦和危险。”美军下士肖恩·康罗伊介绍说。

  康罗伊来自纽约州的卡梅尔市,2009年他被派往阿富汗战场时只有25岁。在韦莫托军事基地,他和比自己小4岁的一等兵布莱登·莫里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然后组织阿富汗士兵前往山谷深处巡逻,打击“基地”组织恐怖分子。

  到了晚上,康罗伊和莫里通常都会与附近的军事基地举行“无线电会议”,交换情报或商讨新的作战计划。夜深之后,他们就一头钻进冰冷的石头平房里休息。“屋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馊味和汗臭,军事基地内水源匮乏,房间里到处都是肮脏的衣服和鞋袜,连上厕所也只能在锈迹斑驳的铁皮桶上解决。”康罗伊回忆称。

  据其介绍,进驻阿富汗的5个月里,他和莫里曾遭遇70多次袭击。有时他们走在路上,会莫名遇到从远处某个沙丘里射来的子弹,有时会直接遇到对方用机枪扫射或密集的伏击,恐怖分子甚至还会主动向军事基地发起进攻。“这些人作战经验丰富,深谙伏击战规律。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射击水准和装备太差,我们的伤亡率可能会高达50%,我也不可能多次死里逃生,现在这场噩梦对我而言已经醒来。”

  2012年1月23日,美国国会研究所公布报告称,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已经有1864名美国士兵阵亡,15262名士兵受伤,其中不少人还落下终生残疾和被毁容。

  【关键词 强奸】

  “比起炸弹,我更怕男战友”

  2012年1月,在美国犹他州电影节上,导演迪克拍摄的纪录片《隐形的战争》甫一公映就引起轩然大波,该片记录了部分美国士兵在海外遭遇性侵犯的惨痛经历。事实上,早在2010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就以题为《女兵遭强奸:不许问,不许说》的文章揭开了这一丑闻。

  “比起每天面临的敌人和炸弹,我更害怕那些每天跟我一起吃饭、执勤的男战友。”现已退役的空军女兵艾丽西亚说。她曾在“9·11恐怖袭击”中逃过一劫,并随后先后参加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艾丽西亚至今依然记得,在一次执勤任务结束后的夜晚,一名男战友靠近她悄悄地说:“如果我现在强奸你,没有人会来帮助你,你信吗?”艾丽西亚立刻机警地恐吓对方称自己身上带着刀,她将正当防卫。

  令其后怕的是,她其实当时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所幸男战友信以为真没有侵犯她。此后,艾丽西亚身上永远都会带着一把匕首防身,即使睡觉也不离身。“我常常主动进行训练,让自己能更快拔出匕首刺向别人,但讽刺的是,这并不是为了刺杀恐怖分子,而是比恐怖分子更加恐怖的战友。”艾丽西亚无奈地说。

  此外,为防女兵遭遇性侵犯,一些部队还不得不制定各种应对措施。一些部队更换了更加牢固的宿舍门锁,在军营里还使用更加明亮的照明设备。有的部队还禁止士兵单独外出,成立性安全互助小组。更有甚者,一些美军为了防止女性在夜间如厕时遭到强奸,规定女兵晚上7时以后就不准再喝水,哪怕天气再炎热;为了避免女兵被偷窥,还禁止女兵在夜间洗澡。

  美国国防部老兵事务办公室独立调查后发现,美军女兵在服役期间被强奸的比例可能高达三分之一,22万名被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的女兵中有7万人可能被战友强奸。连国防部长帕内塔也曾承认,仅2010年,美军中就有近2万人曾遭遇性侵犯。

  【关键词 婚变】

  “抑制不住思念孩子们”

  “当你选择参军,你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作出牺牲,但你愿意为此牺牲掉自己孩子的监护权吗?”媒体报道称,美国共有22万名女性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服役。

  除了面临死亡和性侵犯的风险,她们中的一些女兵还要忍受家庭破碎的伤痛。

  据美国国防部统计,仅2010年就有7.8%的女军人离婚,远远高于男兵的3%。婚姻失败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些女兵在战场之外还要面临一场特殊的战争——争夺子女抚养权。

  2010年2月年仅27岁的一等兵玛格丽特·帕里西抵达了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当时她的婚姻已出现了问题。

  就在几个月之后,丈夫告诉她,他们俩结束了。“我原本准备竭尽所能挽回婚姻,但一切都完了。上了战场我就放弃了家庭,我就像被人在脸上狠狠划了一刀。”帕里西描述了当时的心情。

  婚姻失败后,前夫希望得到三个孩子的监护权。远在阿富汗的帕里西经历家庭破碎,“孩子被抢”的接连重创,却无能为力。帕里西回忆说:“我无助极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看着他夺走我的三个孩子。”

  在阿富汗战场,帕里西最牵挂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抑制不住地思念自己的孩子们”。“那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干什么,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什么时候才能拥抱他们。”

  离开战场后,迎接她的只有一个破碎的家庭。

  为了帮助战场上那些跟她一样失去孩子的母亲,帕里西开始着手进行一些活动,例如促使家乡肯塔基州修法。“我以前太愚蠢,因为我原以为自己会受到国家的保护。虽然美国服役人员民事救济法规定我们从战场返回后,将继续获得曾经的工作机会,但却没有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孩子。”她说。

  帕里西开始向国民警卫队协会和立法顾问寻求帮助,他们帮助她起草了一份决议草案,通过一名州议员提交给了州议会。最终,一项保护军中父母监护权的法律获得了通过。

  ■ 观察

  谁将决定阿局势走向

  撤军是“大势”,也是美国的既定计划。那么,谁将决定阿富汗局势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认为,美国不可能消灭阿富汗塔利班,相反希望阿富汗塔利班能加入到民主和解进程当中。不过,由于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目前只是处于接触阶段,是否能取得一定成果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新京报:在美国将军事资源和外交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的大背景之下,美国在阿富汗的战略又将如何变动?

  陶文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战略调整并非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进行,而是美国首先改变在阿富汗的战略,随后才宣布将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美国已从伊拉克撤军,并正在从阿富汗撤军,因此美国可以调整重心,将军事资源和外交重心放在亚太地区。从去年开始,美军已开始陆续从阿富汗撤回,并将于2014年完成撤军任务,将当地的安全任务完全交付给阿富汗安全部队,这就是美国目前在阿富汗的主要战略。

  新京报:有报道称,美国已与阿富汗塔利班的谈判,这有着怎样的内幕?双方谈判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陶文钊:美国决定与阿富汗塔利班进行谈判并非最近的事。事实上,自奥巴马上台以来,他和国务卿希拉里都曾公开宣称,要将“为信仰而战的塔利班组织成员”与因为贫困而进行战斗的塔利班组织区别开来。在与阿富汗塔利班谈判的问题上,美国一直都在进行试探与尝试。因为实际上美国不可能消灭阿富汗塔利班,塔利班有40%的成员是普通人,这些人中既有纯粹的武装人员,又有阿富汗土生土长的老百姓。

  就目前局势而言,不能简单理解为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进行谈判,而只是一种非常初步的接触。美国现在希望阿富汗塔利班能加入到民主和解进程当中,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联合起来,以此保证阿富汗塔利班向安全的方向发展。

  由于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目前只是处于接触阶段,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还有待时间验证。

  新京报:倘若美国彻底从阿富汗撤军,那么最终影响阿富汗局势的将会是哪些势力?

  陶文钊:一方面必然是阿富汗自身,卡尔扎伊必须处理好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另一方面,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阿富汗周边国家都可能对阿富汗局势造成影响。

  B04-B05版/本报记者 冯中豪

  “焚经事件”引发的混乱不仅表明了许多人的宗教热情的程度,而且也让人看到了阿富汗社会内更多的人对西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由衷地厌恶。在一个有着深厚伊斯兰传统的社会中,美军10年的介入,再加上因大规模的发展需要来到阿富汗的成千上万的外国平民,这都在当地人心中引发了深深的不安,担心外来者的行为习惯带来不良影响。

  ——《洛杉矶时报》

  阿富汗连日来的骚乱让美军的撤退蒙上一层阴影。“焚经事件”后,持续近一周的暴力冲突已让双方出现“公开的敌意”。美国士兵和公民继续与阿富汗人展开密切合作的战略将承担极大风险。在一系列引发美阿彼此不满甚至对立的危机事件之后,现在的美国如果仍试图在阿富汗实现自己的“有限目标”,正如美军一名高级官员所言,已经“几乎没有再犯错的空间了”。——《纽约时报》

  一方面外国军人“焚经”;另一方面阿富汗士兵杀害外国军人,这使得两方阵营的疏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非常严峻的一周。过去的战略“已死”,美国人迫切地需要做出选择,对于阿富汗的未来,美国要么制定出可行的“过渡”战略,并积极支持和执行;要么老老实实地寻觅一个退出战略,尽量做到最小程度损害阿富汗人民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时代》周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