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0:人才公社·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人才公社·特别报道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评比”

2012年03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的小朋友调皮地做鬼脸。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 试验样本

  北京市实验二小从1997年提出“十项奖”,2002年提出“10+N”项奖及“杰出奖”。今年,又提出“10+N+3”项奖。其中,10项分别是爱心、守纪、学习、诚信、劳动、健康、礼仪、全勤、安全、特长;“N”是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进步;“3”是育爱杯、小钱学森杯和小博士奖(这三项均是实验二小的内部奖项)。评奖采用自行申报和公开评选的办法,从“近、小、实、细”处评价和激励学生。

  ■ 访谈

  任何评价都不该有功利性

  我们就是希望给孩子评价的这个口开着,不封口,不给他结论性的定性的评价,否则会忽视孩子的潜能,进而导致孩子自我否定。 ——李烈,北京实验二小校长,国务院参事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采取这样评优方式并逐渐取代了三好生的评选?

  李烈: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早期阶段,小学教育是“在路上”的教育,不宜过早对学生做出结论性评价。这个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同步,因人而异的多元评价,才能给每一个孩子永恒的发展希望和前进动力。

  我们就是希望给孩子评价的这个口开着,不封口,不给他结论性的定性的评价,否则会忽视孩子的潜能,进而导致孩子自我否定。

  上学期期末,学校开会,打算继续在学生评价体系上进行突破,于是就决定索性不评三好生了,上报区教委后,主管区长也很支持,认为对像实验二小这样的学校,可以松绑,试验试点。接下来我们会形成具体的报告,区领导也会商量,正式形成试点。

  新京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学校没有三好生了,那怎么跟小升初衔接呢?

  李烈:我们自己理想的认识是,任何评价都不该有功利性,不该跟升学挂钩,当然这也不是实验二小能够决定的。现阶段,我们会有共同推优,比如,把所有这些奖项都折算成星,那么最后推优的结果可能是,一是特别强的全优的孩子,还有一类估计就是单项特别突出的孩子。

  新京报:初中校能否接受你的想法?

  李烈:我们的教育要永远给孩子希望,不要过早的定性。我们从中学那边得到的反馈都还是不错的。通过我们的方法一样能找到更加优质的生源,未来应该得到更多认可。

  新京报:在学校实行的效果如何?

  李烈:我们上周五家长会后,五六年级抽了八个班,对家长进行调查。这个结果表明,“当你的孩子没有评上三好生,你是否会感到压力或是失败”,家长普遍表示“没思考过”。这说明我们的家长不会因为这个事情而造成负担,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认可度比较高,劲头都很好。当然,这种效果还有很多东西是没办法量化。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会遇到哪些困难?

  李烈:首先,现在一经媒体报道,大家都很关注,正方反方的讨论,新的东西也不可能100%赞成。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建设,关键不在于怎么提,而是具体操作层面如何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发展。

  新京报:这个评选会不会也会像三好生评选那样,造成家长和孩子的相互攀比?

  李烈:现在还没有这种情况,这关键在于老师的宣传和引导,比如,不能说没评上就是你不好,而是看你哪里好,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评比。

  D08-D10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荟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