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人才公社·创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3:人才公社·创业

社会企业 摸索实现社会理想的盈利模式(1)

2012年03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社会企业是个新名词,根据英国社会企业联盟提供的简单定义:社会企业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虽然国内对社会企业定义的争论还没有统一的结果,但近两三年,社会企业越来越多地涌现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社会企业的创业者而言,在社会理想背后,如何获得社会、公众认可,如何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是现实难题。

  ■ 创业案例

  【创业者名片】

  王忠平,北京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毕业的王忠平从2001年开始做农村扶贫项目,并在对全国NGO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中积累了大量资源和经验。成立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至今,服务企业超过百家,累计帮助500多家公益组织。目前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办公室。

  企业志愿者服务专业咨询

  从筹款花钱转向企业“自我造血”之路

  前期的市场培育很艰难

  王忠平将自己10年的从业经历分为几个阶段。2001年开始做农村扶贫项目,走的是筹款花钱的老路,做了六七年后发现,对于一般机构而言,如果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源、政策支持,传统的筹款方式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能;2006年以后,成立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开始尝试走企业“自我造血”之路,“而当时在国内还没有社会企业的概念。”2008年后,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2007年,我们做得非常艰难,每年要亏很多钱”。对于社会企业这一新兴事物,不管是哪一领域,前期的市场培育过程都会让创业者们倍感艰难。

  100%资金来自于专业咨询的服务性收入

  王忠平的企业提供的是企业志愿服务的专业咨询,涵盖的内容包括培训、企业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督导和实施活动,乃至建立企业志愿者协会、评估志愿者项目、建立志愿者品牌项目、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不是志愿者吗,为什么还要收钱?”每次,王忠平都得不厌其烦地给人解释,他们提供的是专业咨询,不是简单的志愿者服务。

  “困难还是很多的,很多人争论你到底是不是公益机构。”王忠平说,他们与很多社会企业的不同之处是,100%的资金都来自于服务性收入,没有一分钱来自于基金会。“很多人质疑我们,说你们也算社会企业?特别是你还有一定盈余时,更容易遭受这个挑战。”王忠平有时会反问,“到底我们应该讨论什么是社会企业,还是先把事情做好?”

  2008年,地震和奥运会让社会对志愿者活动有了更多了解,企业也更多关注社会责任。此后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也让志愿者服务越来越为公众所接受。“随着社会大环境变化,我们有非常快的增长,”社会企业虽然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但只有企业实现自给自足并不断扩大规模,才有可能惠及更多人。

  2008年的几个项目让王忠平打响了知名度。“四川地震时,我们帮一家外企做志愿者项目,几个男同事一起到北川附近做实地调研,出志愿者服务解决方案。天很热,白天在外考察,晚上回去住1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6级以上的余震就经历了好几次”。

  【经验分享】

  从业者要有镇得住服务对象的专业能力

  企业盈利很难,对社会企业而言,盈利更难,“因为你还要照顾弱势群体、招聘弱势群体,和相关机构打交道,所以做社会企业,有社会理想是必要的。”王忠平说。但他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从业者都得过得苦哈哈。”社会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合理的薪酬福利作支撑,很难找到并留住人才。王忠平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也是“人”。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世界500强企业,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镇得住他们。这要求在作为NGO专家的基础上,要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所以没有两三年的行业积累完全不可能胜任项目经理的工作”。

  而要找到并留住这样的员工,首要的前提肯定是保证他们在北京能够稳定生活,王忠平希望“未来公司的项目经理、总监能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因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最终还得靠人。”

  (下转D14版)

  D13-D14版采写/本报记者 缪晨霞

  D13-D14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