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书评·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9:书评·艺术
下一篇

一位法国评论家眼中的杨德昌:

领跑的新浪潮大师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电影大师杨德昌在大陆文青中很有影响,但没有像李安、侯孝贤那样广为人知,2007年故去时诸多媒体强调了他作为蔡琴前夫的身份。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作者:让-米歇尔·付东
商务印书馆
2012年2月
定价:48.00元

  □书评人 严杰夫

  在近半个世纪的华语影坛中,杨德昌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大师之一。然而,这位华语电影大师2007年去世后,国内至今未出版过一本有关他的专著,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最近,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前主编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编撰出版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引进到国内。在杨德昌去世5年后,终于为影迷们填补上了缺憾。

  此书并不算是一部精深的研究作品,但仍可被看做是一部完整的人物传记。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杨德昌的生平做了一个大致的回顾;第二部分则按照出品顺序全面介绍并解析了杨德昌创作的八部作品;第三部分“印记”,包含了两篇杨德昌自己撰写的文字,以及对八位电影人的采访;最后一部分“档案”恐怕会让影迷感到惊喜,收录了《独立时代》的人物设计,miluku网站(杨德昌生前开办的一个动漫网站)的作品截图,以及杨生前未完成的遗作《追风》的诸多场景设定图。

  作为前《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可以说是较早把华语电影介绍给西方的影评人。早在1986年,付东即在《电影手册》上撰文介绍当时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另外付东还出版了《论侯孝贤》等作品,大量介绍了台湾新浪潮电影中的代表人物。对于华语电影的发展和创作环境极为熟悉。

  在付东看来,对于世界来说,杨德昌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对于台湾和华语电影来说,杨德昌则是“最活跃、最狂热的导演、编剧、演员、评论家和教育者之一”。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有其特别之处。

  与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中的其他导演一样,杨德昌的作品同样包括了“历史”和“传承”这两大范畴。在付东看来,正是这两大范畴成为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区别特征。那部长达4小时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对这两大范畴最典型的表达,这部电影与侯孝贤的“台湾三部曲”一起,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然而,与侯孝贤等其他台湾新浪潮运动中的成员比较,杨德昌对于这两大主题有着自己的抒发。《独立时代》的片头引用了《论语·子路篇》中的一段话,来引申出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民主化后的台湾社会,儒家文化所拥有的位置和价值;而杨德昌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一》的片名,也很明显地带有道教思想的哲理。这样来看,杨德昌在“历史”和“传承”两大范畴上的表达,显然要比侯孝贤们更加广泛。

  同时,在大部分台湾新浪潮导演还在勾勒乡土传统时,杨德昌的作品则早就开始关注台湾都市社会的芸芸众生了。可以说,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光阴的故事》开始,台湾的市民阶层就一直是杨德昌镜头中的主角。因此,在一些影评人看来,杨德昌在诠释“历史”的时候,目光更多的是聚焦于社会中的中产和精英阶层。无论这种解读是否偏颇,但我们确实无法否认,杨德昌的兴趣始终跑在大部分导演的前面。作为例证的是,侯孝贤直到2001年的《千禧曼波》,才开始真正将叙事的焦点逐渐转向现代台湾的都市社会。

  当然,除去视野和主题的高远外,叙事结构则是杨德昌电影中又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侯孝贤们热爱用长镜头缓慢地讲述一个单线程的故事不同,杨德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多线程的叙事结构,这显然与他的西方教育背景有关。可以说,在他的全部八部作品中,几乎都拥有多个主要人物,叙事的线索也往往结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这种标志性风格在《一一》中达到了顶峰:这部作品围绕一个家庭中的三代人展开,恰恰展现了台湾社会中三代人的不同人生。

  另一个与杨的背景有关的风格特点是,在杨德昌的电影中,建筑和地理空间的呈现成为故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恐怖分子》、《独立时代》和《一一》中俯拾皆是的台北街景,导演往往会颇为大方地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宏大的全景,尤其是《一一》中婷婷与“胖子”站在街边接吻,镜头的另一边则是红绿灯的闪烁,这种呈现的力量仿佛就是,我们站在城市的街道旁等待过马路时,看着对面一对中学生恋人一样真实。

  当然,作为一代电影大师,杨德昌作品中可以被拿出来解读和赏析的特点太多,杨德昌的创作梦显然还未结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中度过的,这样的一生,尽管仍带有些许缺憾,却也足够让杨德昌能带着微笑进入天堂了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