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北京新闻·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北京新闻·关注

医院院长政府考核 两年不及格下课(2)

北京市医管局出台全国首个由政府考核院长办法;指标包含为患者“省钱”,社会满意度影响院长去留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卫生间重要吗?它影响治疗效果吗?在农村也就是地上跺个坑儿的事儿,但这会影响到患者。我们要真抓实干,而不是停留于一系列的政策设计。

  ——医管局局长方来英

  【新政4】

  两医院预约挂号免取号

  今年,医管局将优化医院内部流程,预约挂号将能够约到具体时段。另外,目前医院的门诊服务比较零散,还有服务标志不够清晰的问题。今后,在22家市属医院内部,门诊服务中心将统一标志和服务内容,市民在不同医院看病都能够比较容易地辨识。

  【解读】

  据毛羽介绍,今年友谊、朝阳两所医院将进行取消取号环节的试点。在这两所医院,市民预约挂号之后可以不用现场排队取号,直接分诊就医。同时,两所医院还将试点“京医通”卡,该卡能够跨院使用,具有医疗信息和划卡消费功能。患者到这两所试点医院就诊时,可以到分诊台划卡实时结算。

  另外,市属医院今年还将探索建立住院服务的新模式,即以主诊医师领衔一个团队,患者从门诊看病到住院治疗都由同一个团队负责到底。

  【新政5】

  大医院手术康复转基层医院

  针对大医院“一床难求”,而很多基层医院医疗资源闲置的情况,今年,市医管局还将探索建立三级医院与康复院、护理院、基层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

  届时,在三级大医院住院、处于恢复期的亚急性病人将被转到基层医院延续治疗、康复。

  【解读】

  “动手术等一两个月都很正常”多家医院这样表示。此外,今年的“龙宝宝”扎堆,妇产、北大、协和等大医院产床早早排满,而有的二级医院还有单间。

  据毛羽介绍,今年将选择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作为试点,建立三级医院与区域内基层医院之间的合作,将三级医院住院亚急性恢复期病人转诊到基层医院延续治疗和康复,以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将建立固定的会诊、转诊模式,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问题,并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到基层医院首诊。

  另外,市属医院中共有11家专科医院,但有些医院定位并不明晰。市医管局拟结合今年开展的医院等级评审,推动一些“中间型”的医院转型,承担康复院、护理院的任务。

  【新政6】

  病号服不再清一色“蓝白条”

  医管局表示,今年将加强医院财务和后勤管理。据毛羽介绍,财务管理方面,今后市属医院财务、资产运行情况及效果将全过程监督。在后勤管理方面,市属医院的患者今年有望告别清一色的“蓝白条”病号服;另外,医管局今年还将专门整治医院卫生间,病人有望不再“闻味儿找厕所”。

  【解读】

  “原先,医院的‘蓝白条’病号服主要是作为病员识别的标志。”毛羽表示,实际上病人住进医院之后,不是仅仅从“生物意义上”需要躯体治疗,而是身心都需要得到照顾。

  他说,病号服的问题虽然不是很大,但传递出的是一种对病人的尊重。此外,从病理治疗的角度来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甚至不同疾病的病人,他们需要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医院“更换病号服”的工作已经启动设计,不同病人将会穿上不同的病号服。另外,病床用品也有望进行更换。

  针对原来医院卫生间异味比较严重,病人“闻着味儿便能找到厕所”,今年医管局将专门整治卫生间,使之达到清洁无异味的标准。

  作为几乎每个冬天都要住院的“老病号”,90岁的常老先生觉得,“蓝白条”和消毒水是医院的两大标记,视觉和嗅觉的“冲击”使人一下子便进入了“病人”角色,情绪紧张压抑。他希望,病号服的颜色能改得柔和一些,但最好不要借此“涨价”。

  ■ 综述

  北京市医管局的“破冰”之年

  龙年伊始,位于中环广场办公楼的医管局,以一系列打破常规的动作引发公众关注。无论是向香港医管局聘请总药剂师,还是公开选拔公立医院院长,在北京的医疗工作领域都属新招儿。去年下半年挂牌成立的北京市医管局曾被媒体形容为“难产的婴儿”,其在“暖箱”里酝酿了足足一年。随后“招兵买马”半年有余,60个编制人员仅到位一半。昨日,医管局召开了首次工作会议,公布了一系列新政。“压力很大。”一市属医院院长说。今年,医管局将迎来“破冰之年”。

  【新年开局】

  今年细化管理医院,分步调整领导

  春节刚过,医管局主导举办了头一次“医院院长招聘会”,在市属22家公立医院领导班子中腾出了6个院长“空岗”,由30名卫生系统正、副院处级干部竞聘,这也是北京公立医院院长首次通过公开选拔产生。

  知情人士称,北京市属医院一些院长超龄较严重,有的超过了65岁。在选聘院长之后,医管局还将分步调整医院的领导干部。这意味着,医管局即将敲碎“第一块冰”,即原先政府和医院之间相对松散的制度。

  在“卫生局时代”,负责监管公立医院的是医政处,“医院实际上相当于由政府‘委托’院长来管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说。财政投入的不足也使得政府对医院的话语权偏弱。一家三级医院表示,一年经费当中仅约12%来自财政投入,近九成的钱需要“自己挣”。

  在业务领域,医管局也在不断地“渗入”医院。“比如优化医院的基础运行、工作流程。”医管局新上任的副局长潘苏彦说,其中包含很多细碎的问题,比如预约挂号之后,怎样能够免除取号的环节,怎样能够按照专业挂号。就连医院的病号服、病床用品,卫生间的清洁程度,今年医管局都将介入管理。

  “以前政府对医院的管理从没有这么细化。”一市属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今后医管局和医院都将对各自职能进行探索——谁,管什么,不管什么。他说,医管局这个角色的“度”很难拿捏,管少了不到位,管多了就顶替了医院。

  周子君认为,医管局的成立,或将有助于使医院的管理注入更多的政府意志,从而为医院“回归公益性”铺平道路。

  【组建之艰】

  60编制到位一半,两局领导尚未就位

  “破冰”来得并不容易。事实上,医管局的组建和人员就位比原计划的速度慢了不少。在职能上,医管局不可避免地需要同卫生局进行“切割”,再将卫生局原来“缺位”的职能重建。

  医管局共设置了8个处室,多项医改要点都能够在处室职能中找到影子。比如,改革发展处负责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等;基础运行处负责落实预约挂号、节假日门诊;药事处专门负责和药品相关的管理。医疗护理处同卫生局的医政处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加专注于医院内部规范;后者则承担审批、准入方面的职能,

  由于专业性强,多名医管局的官员来自卫生局或卫生系统。市卫生局医政处原副处长陈静、基层卫生处原副处长禹震等均调到了医管局。按照规定,调入医管局的干部均不再兼任卫生局的工作。原市卫生局主抓医政的副局长毛羽,近日也被免去了卫生局职务,专注于医管局工作。

  截至目前,医管局60个编制中,到位的只有一半左右。在“一正四副”的领导班子中,半数副局长均未就位。医管局对此的解释是,需要经过干部任免程序。

  毛羽表示,目前医管局尽管人员未到齐,但各个处室均已开始运作。其坦言,医管局人员来自“五湖四海”,除医疗单位、卫生局外,还包括非医疗行业的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短时期内了解业务、进行磨合并迅速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我们会尽力。”

  【借师香港】

  引入总药剂师,用药制度酝酿改良

  有消息称,北京曾考虑过从香港医管局方面聘请人才,担任医管局的一名副局长,但这一合作意向因故未能达成。毛羽表示,香港的医院管理具有可借鉴意义。

  香港医管局1990年成立,属于国内医管局模式的最早“样本”,它是独立机构,但须透过它的“食物及卫生局”向政府负责。和北京市医管局相比,香港医管局的管辖面更广。一个月前,北京市医管局与香港医管局完成了首次实质性的合作洽商,预计将会从香港聘请一名总药剂师到北京市医管局工作。

  香港在药事服务、药房管理方面相当成熟。统计显示,香港医院中的药品收入只占总收入的8%,而北京各医院的药品收入要占据半壁江山,远比香港医院更加依赖“卖药钱”。

  在香港的医院里,药剂师需要核对、建议、修正医生的处方,他们的用药服务标准是统一的,由医管局负责制定。而对于北京的患者而言,“药剂师”还是个陌生概念。引入香港的总药剂师后,北京医疗机构内部的用药制度也酝酿着改良。据毛羽介绍,各医疗机构内部也将会对应地设立药剂师,形成一套制度。

  北京市医管局还和香港医管局达成了为期两年的合作意向,北京医管局将会从运行模式、决策机制、医院绩效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与香港交流。不过,由于京港两地的医疗环境、政策制度不同,“香港模式”也难以完全复制。在香港,公立医院超过九成的经费都由财政支付,医生是公务员待遇。但北京的医疗机构还需要“挣钱养家”,目前医护人员89%的收入需要靠医院来“养”。

  一名医改专家表示,北京医管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难以形成垂直管理的体系。目前,北京的医院管理体系是依照“行政”来划分的,比如区县医院就是由区县投入、主管,而香港的公立医院全部收归医管局,政府可以统筹管理,“因此,比起香港模式,北京依然存在差距。”

  

  医管局负责市属22家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等,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市卫生局“管行业”和市医管局“办医院”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管办”分开。

  ■ 医管局大事记

  2010年4月 《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设立专门的市医院管理机构,“医管局”构想首次被明确提及。

  2011年3月 “医院管理局”名称确定,“三定”方案完成,确定为市卫生局下属二级局。

  7月28日 医管局正式挂牌成立,设8处室60行政编制。

  9月13日 医管局宣布向社会“纳贤”,招聘7名领导干部。

  10月20日 京港洽谈会上,两地医管局达成框架性合作意向。

  2012年1月14日 医管局召开市属医院领导班子见面会,第一批到任的16名工作人员亮相。

  2月8日 京港两地医管局进行首次实质性合作洽商;

  医管局称将制定市属医院“十二五”规划。

  2月15日 医管局首次拿出6个市属三甲医院院长职位公开竞争选拔,表示将分步调整医院领导干部,并出台对医院院长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月17日 医管局启动院长选拔面试,“医药分开”等医改命题进入试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