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文娱新闻·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文娱新闻·专题

“山川蒙养20年——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开幕,罗中立、张晓刚早期作品首度公开

绘画川军“攻占”中国美术馆

2012年03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一名参观者在罗中立的《春蚕》前拍照。实习生 刘梦 摄
除早期作品外,如张晓刚的《天堂3号》等近作亦有展出。

  本报讯 在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多年中,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伤痕、乡土绘画,张晓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为他们的母校四川美院(简称川美)在中国当代艺术史打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由此绘画“川军”的名号被叫响,他们一度被认为支撑起了中国绘画半边天。美术界也称之为“川美现象”。

  昨日,“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在此开幕。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等领衔的31位川军以170余幅作品揭开了川军在当代艺术领域耕耘的30余年,其中这些重要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为首次集体公开展出,真实还原了1978至1985年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变革。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为两周,将在中国美术馆展至3月27日。

  “伤痕”和“乡土”打头阵

  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叶永青、庞茂琨、到60后何森、钟飙直至80后罗丹,31位川美人作品集体亮相,170余幅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的川美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上演了一场长达三十余年的川军演绎。

  展览一开篇就选择了“伤痕”“乡土”的代表作品,包括王大同的《雨过天晴》、罗中立的《大巴山人》等。“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时期是川美最辉煌时期,很多名家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美术史上的重要部分的。对此,收藏家林明哲指出,自己收藏的就是一段历史,此次展览呈现的就是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的美术史全貌。为此,该展览开篇也选择由此入手。

  “领头人”早期作品首曝光

  在由绘画主导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川军”一度被认为支撑起了中国绘画半边天。如今,罗中立、张晓刚等都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领军人物。为了真实展现这些领头人的艺术生涯,此次展览展现了艺术家创作的全面貌,早期创作与新作同台亮相。其中,许多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属于首度亮相。

  罗中立的《1976年的天安门》《广安难民》《大巴山人》《苍天》等作品在国内没有公开展出过。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已是市场最具号召力的创作体系,然而其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创作却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次亮相的《山的女儿》便是张晓刚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是其对过去乡土时期的一张告别之作,也是其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品。

  对此,策展人赵力指出,近距离触摸这些作品,还是能够感受那个沸腾年代,艺术家以自己的创作融入并创造着历史,他们的成就让你肃然。

  作品背后的故事

  《春蚕》又是罗中立继《父亲》之后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父亲》的姊妹篇“母亲”,取意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分工,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形象。对于自己的这批早期作品,罗中立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现在最看重的也是这批早于《父亲》的作品,因为这批创作是不可能再有了。

  ■ 收藏故事

  从百万一堆到百万一件

  1987年,台湾商人林明哲到北京,与北京画院洽谈“两岸绘画艺术交流展”筹办事宜。他顺道进行了一趟神州之旅,就此结下了其与四川美院、与罗中立交往之缘。

  林明哲告诉记者,最初自己青睐于中国书画,但很快就明白在中国书画领域很难建立一个重要体系,“因为重要作品都收藏在故宫等国家博物馆内,但中国油画则刚开始”,林明哲觉得收藏中国油画还是有机会的。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当属伤痕美术、乡土绘画闻名。由此,林明哲便从四川美院入手。

  1987年初到四川美院,在林明哲的记忆中是“没有一辆公交车玻璃是完整的,晚上的街道没有一条是明亮的。”不过那次战果颇丰,林认识了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叶永青、庞茂琨,信手就卷走了川军们辛苦积压十几年的成百上千张作品。很多艺术家因此脱困并得以持续创作。

  林明哲说,当时看到这批艺术家的创作觉得很震撼,于是便买了几百件回去。一般一张也就几百块钱,等于用差不多100万美元就把川美这些人十几年的作品都买走了。

  如今由林明哲一手创办的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对川军作品的收藏量已达千件之多,“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被收藏到现在都没有展示过,就不太公平了,”林明哲说,这次收藏展正是想给艺术家作品一个公开展示的机会。而当年林明哲花几百块钱一张收藏的张晓刚、周春芽作品现在动辄在拍场上就叫价上百万、上千万。

  ■ 对话策展人

  用时间检验艺术家

  新京报:上世纪80年代,川美人的创作全国瞩目。现在大家提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中的绘画川军现象,也就是艺术界谈论的川美现象往往会溯源于此,究竟这种说法的依据在哪儿?

  赵力:改革开放后,四川美院比较早地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将积压了很多年的艺术人才都招进了川美。同时,川美强调艺术创作与教育同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作。这样一批艺术人才在提倡自由创作的环境下,马上发酵起来,涌现出了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等艺术家。他们毕业时的作品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再通过全国美展、四川美展、全国青年美展的展览平台,这一批川美在校生、刚毕业的学生便形成了一个为全国瞩目的群体。

  当时文化部开全国美术教育大会都放在四川美院召开,就是因为川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京报:不过也有说法认为,绘画川军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后便是在走下坡路?

  赵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大浪淘沙,能进川美的都是人精。川美现象的出现是这些人精厚积薄发造成的,是个历史过程。罗中立他们都是在历史选择过程中成为代表。那时候往前走一步就是一大步。而现在艺术家多了,川美艺术家不仅与中国其他院校的比拼,还要与世界上其他艺术家比拼。而且何森、钟飙、郭伟这些艺术家登堂入室是在2000年以后,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长。我们要耐心等待,通过历史的检验。

  C10—C12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