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榜说
理论总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看起来,这话即便是用到图书排行榜上,也很恰当。本周的总榜,看起来,多少像是教读者吃喝玩乐、学习、励志、恋爱的一个简明人生教程。
想去看看名胜吗?有《大故宫》,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将故宫介绍得很详细;想励志吗?有《雷锋全集》、《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别相信任何人》;想恋爱吗?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爱你是最好的时光》;想学英语吗?有《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当然,关于“吃”,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不要紧,排行榜给你准备的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精编版)》。
说实话,我对排行榜总榜这种娱乐人生的态势很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这么多年过去了,图书排行榜总榜图书的“素质”,看来始终是在走下行路线,大多数“产品”,越来越口香糖化了。拧巴的人,脑子里面总会有不少的“灰色理论”,比如某某先哲曰过,书应该如何如何,应该尊重图书等等。这些道理翻来覆去被灌输,等到书成了不折不扣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时,总会让人不太适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纯文学作家、哲学家们,全部退了场,所以能上榜的是青春作家与励志学家的作品。换了个时代,能畅销的书,完全不一样。
相对于总榜来说,分类榜可能要更有趣些。很多有评论价值的书,往往是总榜的门外汉。比如北岛编的《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最近“文革”再度成为热词,这本书讲的是作为“文革”策源地之一的北京四中,相信亲历者与后来者都能在其中读出些意思;张鸣近年来活跃在微博上,最近他出版了一本新书《重说中国近代史》,是继承了张鸣语言风格的通俗教本;彼得·海斯勒去年以一本《寻路中国》在读书界引起了很多讨论,很多人说,他的书其实卑之无甚高论,却处处被人提及,恰恰是因为彼得·海斯勒有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引进《江城》,应当还有一番讨论。
关于分榜,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生活类中,有一本《让榨汁机成为你的药房》,重要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出版社。本书的出版方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去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53家获养生、保健类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之一。相对于去年养生术屡次遭遇严打的颓势,今年有出版资质出版社的养生书,又开始在排行榜上摸爬滚打了。这是一个信号,将来或许会有更多具备资质的出版社大举进军这个市场。
当然,分榜可说的图书,还远不止这些,这需要读者慧眼识才,自己去发掘。一句话,好戏在后头。
□榜说:文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