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评论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评论周刊
上一篇

信任同样比黄金更重要

2012年03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一周观察】

  比假货泛滥更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对“打假”也开始怀疑,而要恢复这份信任,恢复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就必须变“专题打假”、“活动打假”、“特殊日子打假”为常态打假、制度打假。

  

  3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宣告落幕,在会议结束前夕的例行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改革必须有人民的支持”。

  人民是否支持,说到底是信任问题,对政府、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有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支持也就不请自来。改革开放迄今,民众对是否应该改革已有高度共识,对必须坚持改革路线这一条,信任度很高。

  但同时,应怎样推动改革,切入点和着重点在哪里,哪些领域、地区和局部利益需要为改革作出牺牲,民众却有不同的认识,对政府日后所推动的每一个具体改革措施、步骤,民众是否会信任、会支持,关键在于能否让民众相信改革的动机是为国为民的,切入点和着重点的选择是大公无私的。

  “两会”期间沪深股市暖风频吹,股指一路攀升,投资者心中自也暖意融融,3月14日的股指表现原本也相当喜人,不料下午开盘后不久便急转直下,一头跌落尘埃,到收盘也未能爬起,盘后许多分析家指称,一句“房价尚未调整到位”成为让股指“晴转阴”的“快刀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股市原本应是经济的晴雨表,股指的表现当然会反映政策面、形势面的变化,但并非突如其来、也没有多少新内容的一句话,就让总市值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的中国股市打了如此大的一个“摆子”,着实不正常。

  这其中固然有投机资金借题发挥、借力打力的因素,但究其本源,和投资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涉及股市的政策面、基本面、基本投资规律等,缺乏足够信任所致。股指跌下去还能弹回来,但信任的恢复,市场信心的培养,却注定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3·15”是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日,每年这天央视都会曝光“黑心企业”、“问题产品”,手笔越来越大,但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反倒比过去小了。这当然并非由于人们不再痛恨假冒伪劣,而是一系列令人难以索解的奇怪现象,让人们逐渐对“3·15”打假本身,也产生了不信任。

  比假货泛滥更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对“打假”也开始怀疑,而要恢复这份信任,恢复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就必须变“专题打假”、“活动打假”、“特殊日子打假”为常态打假、制度打假。

  2008年9月24日,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温家宝总理曾斩钉截铁地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信心来自于哪里?首先来自于信任。有了信任,才可能产生信心,信任是信心的前提。从这一点上说,信任同样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