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目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目击

日托所的光阴

2012年03月18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2011年6月,天气转热,为了避免老人消耗太多体力,早晨的锻炼改成了坐在椅子上的手指操。
2011年6月,一位老人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上海滑稽戏光盘,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
2011年4月,午餐前一位老人在沙发上休息片刻,她的神态慈祥、安宁。
2011年4月,每天早晨,老人们都会在两位护理员的带领下做操锻炼身体。
2011年7月,一位老人已经从午睡中醒来,另外一位还在休息。日托所下午安排了活动,老人们需要提前做准备。
2011年8月,每逢周四工作人员会给老人开展艺术舒缓活动。这一次的主题是颜色,老人们可以往图纸上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2011年5月,这是一次关于“节奏”主题的游戏,工作人员分发给老人们不同的乐器,让大家在游戏中锻炼手脑反应和记忆力。
2011年5月,游戏活动结束后,大家一个接一个谈感想。这位王阿姨说完自己的感受后羞涩地笑了。
老人在画好图样的图纸上填上颜色,最后成了各自的“大作”。

  挂钩上,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毛巾;彩笔下,勾勒出张张斑斓的色彩画……

  摄影师周仰镜头记录下的这些影像,像极了幼儿园内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可当你看见图片中那些满面沟壑,双鬓如雪,或含笑意、或严肃的面孔,才知道我们被周仰带进了一个迟暮老者们的世界。

  周仰的这些画面,出自上海浦东潍坊二村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是她历时近一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来。

  这个服务中心,是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中心承办,这是社区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的一种尝试。除了普通的陪护和午餐,更增加了“艺术治疗”,让老年人在音乐和视觉的训练中保持身体活络、头脑敏捷。

  2010年刚创办时,全社区只有15位老人来到这里。

  “虽然有公益的成分在里面,但还是会要老人交一点费用。”周仰说,这些费用并不多,每月只需200多元,主要是用于老人们的午餐开支。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9点,是老人们来日托所的“入托”时间,每个人都打扮得非常得体,然后三三两两地走进日托所。大家见面,都笑着互相打招呼。

  每当9点多钟,附近学校的上午操铃声响起的时候,老人们也在社区护理员的带领下,排队开始做健身操、手操、打太极拳。

  在一番强身健体的集体活动后,老人们会有一段自由活动交流时间,大家一起聊天,或是看碟,或是学唱歌。周仰在刚开始接触这些老人时,觉得他们就像是上幼儿园的孩子。

  每天的午餐种类都不尽相同,但一直保持着三菜一汤,一份甜点。这些都是家常菜,比如红烧排骨、清炒蔬菜、鸡蛋汤等。如果有老人身体不好,他的菜谱也会不一样,厨师会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给老人“开小灶”。

  午餐完毕,老人们稍微活动下,接下来就是一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

  “他们用得是沙发床,每人一个。”周仰说,这沙发床可以拆卸,老人可以睡得很舒服。而就是在这样的沙发床上,周仰也捕捉到了很多老人惬意的画面。

  每天下午,日托中心为老人们准备了不同的活动,大家一起开心活动。而每周四下午,手牵手的公益人员,会到日托中心,为老人们带来“艺术舒缓”活动,以音乐,绘画、游戏等形式,锻炼大家的记忆、配合能力。而日托所的墙壁上,很多彩笔画,就是这时候,出自老人们的手下。

  每天下午4点,是老人们陆续离开的时候。有的子女不放心老人,就赶来接,但大部分的老人,都是结伴而回。

  在日托所内,周仰的拍摄很顺利,原因就在于老人们愿意与年轻人接触,即使真正的交流不多。在这里,老人们挂得整整齐齐的小毛巾色彩粉嫩得如同孩子一般。他们也如同青少年一样,谈论自己晚上看的电视与八卦。

  老小老小,就是老人如小孩。这不仅说的是脾性上相似,更深层次的,在于老人也跟小孩一样,需要关怀和照顾。同伴的一个个离去,亲人又无法朝夕相伴,老人在逐渐衰老的寂寞中,会产生期待被关注的强烈心理。

  周仰做了一本公益宣传的摄影小册子,除了这些日常的近距离拍摄之外,她还为老人们拍了一些肖像照。她想通过这些拍摄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老人群体。

  “老人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她说。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甘浩 本版摄影 周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