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人才公社·才议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3:人才公社·才议

把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今年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12年工作的部署中,我关注的当然首先是教育。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关于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总理工程,总理多次亲自督办,中央财政已经按照这个数字编制预算,并且要求地方财政加以保证。

  另外特别强调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优先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努力解决择校难、入园难等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整中小学布局,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校车安全和学生营养问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发展民办教育等。

  当总理说到“教育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时,代表们的掌声再次响彻全场。这掌声,汇聚着大家对教育改革的热切期待。

  教育经费占GDP的4%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估计会实现这个目标。4%到位以后,增加的钱应该怎么办?我个人主张主要应该用于促进国家的教育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效率优先的道路,各个地方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结果造成了学校和学校之间差距拉大,地区和地区之间教育的差距拉大。很多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与教育不均衡发展有关,比如说择校热。

  那些相对来说好的学校已经有几十年投资的积累,集中了最好的资源,一下子要跟其他学校拉平,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政府首先必须要把增加的这笔钱用在雪中送炭,帮助最薄弱学校发展。从管理学的木桶原理来讲,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这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如果短板短到零,木桶就无法盛水。所以,把短板拉长,应该是下一步教育最重要的方向。

  把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要把钱用在最薄弱的学校,最边远地区的学校,最弱势人群的教育上,用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智障残障儿童等特殊人群上,用在过去长期以来欠账太多被忽视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总之,教育经费应该用来推进公平,促进平等竞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摘自朱永新“春天的约会——两会手记”)

  ■ 民间观察

  美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陈旭(自由撰稿人)

  美国的高考制度曾让很多人看不懂,比如北京的那位高考理科状元,被11家美国名校拒绝录取。据媒体报道,普林斯顿大学拒绝了一半以上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其他美国顶尖大学,也都有类似情况。

  所以很多人问,美国大学到底看什么?是不是不看高考成绩?

  哈佛曾经录取过一个银川的男孩。男孩姓杨,当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过大学。毕业后前半年,他一个人去了西藏,在藏区和牧民一起生活。当他看到西部农村的学生图书很少时,就成立了NGO(非政府组织),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当过短期的支教老师,在偏僻小学里教英语、电脑和音乐。

  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点选在北京,面试结束后,考官笑着对他说:“你是有史以来,哈佛录取的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最终,小杨被哈佛经济系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小杨和那位理科状元的命运截然相反,也正说明了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标准:从外在来看,要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本质上要的则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或者具备这种潜力的人。

  要影响世界,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为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所以,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一般只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当然,只要成绩达到基本要求,录取中分数只起30%的作用。二是自己写的申请信,因为一封真实的申请信能够看出你的理想,你的灵魂,听到你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过,考官们还会在严格的面试中,通过各种细节性的问题,来分辨你申请信的真实性。第三是课外活动,要影响世界,首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是否具备实现理想的实践能力。

  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只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的人,是肯定进不了哈佛的。

  ■ 征稿启事

  人才公社新增版面“才议”,将围绕教育领域及职场人士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在约请教育及职场专家写稿的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发表不同观点和声音。稿件刊登即付稿费。

  投稿邮箱: xjbstudy@163.com

  互动微博:新浪微博·新京报教育周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