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赛道周刊·说马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赛道周刊·说马
下一篇

体育媒体的一抹夕阳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宏歌嘹亮

  再过几天,确切的说是4月4日,《足球之夜》将迎来自己16岁的生日。对一个电视栏目来说,能存在这么长时间似乎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了。想想和它几乎同时出现的那些名牌栏目,还有几个能出现在今天的银屏上呢?

  当然,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足球。如果不是足球给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资源,只靠自己的努力,无论如何这个栏目坚持不到今天。但也并非所有依靠黄金资源就能永保衣食无忧的。这些年从南到北,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都有不少令我们伤感的例子。

  曾记否,辽宁沈阳有一张《球报》红遍大江南北,彼时张锦乔、金焱等妙笔生花,“圆桌故事”活色生香,“焦点评论”也是犀利嚣张。2001年中国队在沈阳出线,《球报》也达到了自己的巅峰,单期发行量号称80万。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中国足球的起伏和跌宕,《球报》渐渐销声匿迹,直到有一天和市场黯然作别,编采队伍一干人等各走天涯。大家偶尔在江湖相遇,仍不免为命运的乖蹇唏嘘惆怅。

  另有一家陪伴我们时间更早的体育报纸《球迷》。它的故籍天津,实乃一片足球的沃土,我在上高中时,经常舍不得吃喝,把省下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足球》和《球迷》上。通常一张报纸被撕成几片,大家在课堂上分而读之,冒着被老师发现和批评的危险,感觉相当刺激过瘾。后来,我成了一个足球记者也曾经给《球迷》撰稿。惜乎,《球迷》也难逃厄运,终于成为了我们的一份逐渐淡漠的记忆。

  相似的情况我们还可以说出一些。广州的《南方体育》、成都的《二十一世纪体育》等,都是壮志未酬,徒留悲歌。

  逝者如风,活下来的也未必轻松。以《足球》为例,它几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我的大哥在大学的同学,毕业离校时把所有的课本、行李都留在了宿舍,惟独带走了收集在床下四年的《足球》报,这算得上是对从业者的最好褒奖。但是,今天尽管广州再次成为了足球的中心,但《足球》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想重温往日的美好时光,尚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再看看《体坛周报》这样的今日王者,其生存环境也是越来越凶险,生存空间也是越来越逼仄。

  究其因,一者媒体受到项目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国足球,长期的低迷让无数人失望离开。我们《足球之夜》即便存活至今,也早已不复当年万人空巷争睹直播的景象。二来,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更是如坐针毡。

  因此,消亡实乃不可抗拒的规律,生存不过是延续生命的一种努力。惟一令那些曾经的从业者感到希望和安慰的是,即便再过多长时间,总会有读者和观者记得你当年的努力。就像赛车总会隆隆驶过,谁还会在意身后赛道的悲凉,不过,偶尔你回眸眺望,心中便永存那一抹赛道上的夕阳。

  □刘建宏(央视主持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