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养老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正如某社区工作人员所说:“一没钱,二没人。”政府应根据不同养老方式的特点,着重解决“钱和人”的问题。
近日,新京报推出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其中一家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部分社区日间看护室形同虚设,成为居委会办公场所;高龄老人养老券使用缺乏“用武之地”……
在老龄化日益严峻且复杂的背景下,养老确实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但从媒体的调查来看,这几种养老方式都还存在很多问题,而核心问题,正如某社区工作人员所说:“一没钱,二没人。”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理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边界。机构养老主要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一般化的、标准化的老年服务。社区养老主要为可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以健身、教育、文娱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居家养老则既要给失能老人提供标准化的日常照料服务,也需要对可自理的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
先明确了不同养老方式的特点,政府才能确定如何解决“钱和人”的问题。以“居家养老”来说,可以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本来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老年人偏好,有利于提高老年服务质量。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老年居家服务供给与需求无法匹配。一方面,对于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而言,其需要的主要是一些基本护理服务,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护理人员而无法通过居家养老的方式得以满足;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如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又由于老年人不愿意为此支付高额费用,而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对此,政府一方面应当大力培养包括社会工作师、专业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在内的专业服务人员,建立老年服务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老年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无论任何形式的老年服务,其服务质量最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应加强推动和资助力度。现在,北京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数额不等的养老券,但因为“这卡能用的地方实在有限”,让很多老人“有钱难花”。这和专业化的老年服务机构缺乏不无关系。政府应尽快出台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官办民营等方式推动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如果有更多能满足老人个性化需求的老年服务机构,养老券也就不会让老人们如此纠结。
无论是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还是部分社区日间看护室形同虚设,指向的都是政府投入不足,投入当然不仅仅是“花钱”,而是要根据老人的需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以相关政策调动民间组织、家庭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
□鲁全(博士)
相关报道见A10-A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