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来京谈幸福
■ 幸福对话
德国哲学家威廉·施密德带着他的畅销书《幸福》来到了北京,在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小书中,他将幸福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析,从最简单的快乐,到最深层的意义。他希望人们获得幸福,但他发现许多人找寻幸福的方法错了。昨日他在京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谈他眼中的幸福。
人们往往使用错误的方式获得幸福
新京报:1998年至2007年你在瑞士的一家医院里面当心灵抚慰师,发现那里许多人对幸福的追求到了让人惴惴不安的地步,这有些奇怪。因为瑞士是人们普遍认为幸福安宁的地方。
施密德:我没去瑞士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那里经济发达,有许多有钱人。但是有钱人反而很难找到朋友,他们猜忌心很重,担心你是因为贪图钱财与他做朋友,之后产生了许多心理疾病。有钱是好事,但是不能有太多钱。
新京报:你遇到的病人都是因为钱财起猜忌之心吗?
施密德: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跟我说“当我躺在病床上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有些他以为的好朋友反而没有出现在他的病床前。
新京报:因为这样的经历你决定写《幸福》?
施密德:我意识到人们不幸的根源有时候是对幸福的追逐,想获得幸福没错,但人们往往使用了错误的方式。我这本书就是告诉人们,应该要通过更聪明的方式找到幸福。
新京报:什么是错误的方式?
施密德:想变得更有钱,这要找到恰当的度,当你获得适当的钱时,不要继续追寻更多的钱,钱越多可能会失去更多的朋友。另外要关注弱势群体,人类是一个整体,要彼此关注。
我们得有开放的心态
新京报:幸福与快乐的区别是什么?
施密德:快乐是幸福的一种,自我决定性很强,比如我今天早上在故宫午门外的咖啡店喝了一杯浓缩咖啡,我觉得很快乐。但是你不能一直喝浓缩咖啡,快乐没办法持久。幸福则不是人力决定,有时候要靠运气,所以我们得有开放的心态。
新京报:在书里你把幸福的最高层次称为意义,意义是怎样的幸福?
施密德:意义主要会产生关联,这在爱情中很明显。你与一个人相爱的时候你不会再去问我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因为你已经被意义主宰了。如果这段关系破裂,你会怀疑意义。爱情关系能明显体现意义对生活的重要性。如果觉得有人爱你,即使面对不幸,也能很好的渡过难关。如果没有意义,即使幸福降临,也感受不到。
新京报:意义的实现通过知觉,你在书里也提到,新时代我们对各种知觉的调动很有限,更多只是调动视觉。
施密德:现代生活让我们很多知觉得不到发挥,视觉发挥也很有限。上班的时候盯着一块屏幕,回家看电视盯着另一块屏幕。我今天去国子监心灵很受震动,那种真实的建筑,色彩搭配等等,我们要用真实的感官转换成生活的能量,而不是走在路上还要戴个耳机。大自然有各种声音,我们不是只要听好听的、美好的。采写/本报记者 姜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